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细说山西五台名胜

2022-10-07 18:23:53 1316

摘要:现代考古工作者普遍有一共识,在中华大地上,如果说哪个省的文明古迹遗留在地表上的最多,那就是唯一的山西省。而山西留有古迹最丰富的地方,莫过于五台县。本人六次前往五台县及五台山,每次到五台后,觉得眼前古建筑目不暇接,不知该先前往哪处参观。退休后...

现代考古工作者普遍有一共识,在中华大地上,如果说哪个省的文明古迹遗留在地表上的最多,那就是唯一的山西省。而山西留有古迹最丰富的地方,莫过于五台县。

本人六次前往五台县及五台山,每次到五台后,觉得眼前古建筑目不暇接,不知该先前往哪处参观。退休后的两次五台之行,近四十天参观笔录,将五台重点名胜细细说来。

南禅寺大殿在山西五台县城西南10多公里的李家庄西测。寺坐北向南,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围成一个四合院形式。创建年代不详,大殿平梁下保存有墨书题记,足证重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晚唐时武宗“会昌灭法”,佛寺大都被毁,南禅寺地处偏僻,幸免毁坏,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唐代木构建筑。

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前有宽敞的月台,柱上安有雄健的斗栱,承托屋檐,殿内无柱,四椽伏通达前后檐柱之外,梁架结构简练,屋顶举折平缓,说明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而且已普及到偏远山村。

大殿内有佛坛,宽8.4米,高0.7米,坛上满布唐代彩塑。形体、衣饰、手法与敦煌唐代塑像如出一辙。主像释迦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手式作禅宗拈花印。两侧及前面有弟子、菩萨、天王、仰望童子,以及撩蛮、佛霖等共计十七尊。各像面形丰满,神态自若,服饰简洁,衣纹流畅。塑像大多有莲花座,唯撩蛮、佛霖和仰望童子赤足踩地。各塑像雕造精巧,手法纯熟,是我国唐塑中的佳作。

寺内的龙王殿为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所建,其余殿宇为清代建筑。唐塔在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山腰和西北塔坪里,共七座,其中四座为唐塔。

解脱禅师四年(公元824年)建,手法古老,形制特殊,为唐塔中所罕见。塔为方形,两层,总高约10米。其座束腰须弥式,塔身中空,正面有券拱门,塔内上部为叠涩藻井。塔刹有刹座覆钵及受花,宝珠已不存。

无垢净光塔在寺东山腰,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建。平面八角形,束腰须弥座,塔身残坏,塔内出土的汉白玉雕像有佛、菩萨、弟子、金刚等。都是建塔时原作,比例适度,面形丰满,线条流畅,是优秀的艺术品。

志远和尚塔在寺东山腰,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建,八角形基座,上砌圆形覆钵式塔身,形体秀美,西向辟门,塔刹残坏。这种形制的唐塔,为国内孤例。

大德方便和尚塔在在寺东山腰,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建。平面六角形,通高4米,西向辟门,塔刹残坏。门外北向嵌有塔铭刻石,记录详细。

唐代以前我国古塔多为方圆两种形制,六角或八角形者颇为少见,佛光寺墓塔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东大殿在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内东向山腰。雄伟古朴,居高临下,俯瞰全寺,为寺内主要建筑。

根据殿前石幢刻字与殿内梁架上题记核证,东大殿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在弥勒大阁旧址上重建。

殿前基址甚高,有片石砌筑,其上筑以台基。殿身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形制。前檐当中五间安有大型板门,两尽间及两山间安直棂花窗,便于殿内后部采光。殿内外柱上有古朴的斗栱承托上部梁架和深远翼出的屋檐。天花板将梁架分为明伏(露出的梁架)和草伏(隐藏的梁架)两部分。梁枋嵌削规整,结构精巧,局部还保存有早期彩绘痕迹。殿顶全用板瓦仰俯铺盖,脊兽全为黄绿色琉璃艺术品。一对高大的琉璃鸱吻矗立在正脊两侧,使殿宇更加壮观劲健。

东大殿内佛坛宽及五间,满布彩塑三十五尊,比例适度,躯体自如,面形丰满,线条流畅,都是唐代作品,五百罗汉则为明代补塑。各间皆有主像一躯,分别为释迦摩尼佛、弥勒佛、弥陀佛及普贤、文殊二菩萨。主像两侧及前面各有肋侍菩萨和供养菩萨,并有侍者牵引狮象。佛坛两角,有金刚侍立。坛上还有施主宁公遇坐像和主特修建的愿诚和尚像。

东大殿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我国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的经典作品。五台县文殊殿在佛光寺内前院北侧,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建。

寺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式屋顶。形制特殊,结构精巧,是金代以前我国古建筑中少见的一例。寺檐下补间铺作斜栱宽大,犹如怒放的花朵,具有辽金建筑的特征。

为扩大殿内空间面积,前后两槽均用长跨三间的大内额。后槽在内额与内额之间用斜材传递负荷,构成近似人字柁架的屋架,为我国古建筑中所罕见。殿顶脊中琉璃宝剎,是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烧造,形制秀美,色泽浑厚。殿内佛坛上塑文殊菩萨及侍者塑像六躯,面相秀润,装饰富丽,是金代的雕造遗物。殿内四周墙壁下部,绘有五百罗汉壁画,是明宣德间的作品。

在文殊殿的东南侧有座祖师塔,是北魏孝文帝时创建佛光寺的初祖禅师塔。塔身古朴,用青砖砌筑,高约8米,平面六角形,两层。第一层中空,正西面开门,门上有火焰式券栱假门,侧面雕破子棂窗,顶部置有覆钵、莲瓣及宝珠。无论外观形制,局部装饰和细部手法,均属北魏遗构,这是佛光寺创建时期保留至今的唯一实物。佛光寺在山西五台县城东北20多公里的佛光山腰,早前文殊菩萨来此招唤十八罗汉聚会,常被昔人观到有佛光闪现,便建佛光寺。

佛光寺顺山势建造,坐东向西,三面环山,唯西向低下而疏豁开朗。到处松柏苍翠,殿阁巍峨,环境清幽。

据传北魏孝文帝一日梦到金光充满宫殿,醒后问侍从可否看到,众说没有。文帝疑光辉定有天照之意,托人解梦。宫中一文官为山西五台一带人氏,向帝报称:“吾乡有一佛光山,昔人早前常见,乡人便建有寺宇,称曰佛光寺。”文帝闻曰,便定起程观之。孝文帝471年,一行随文帝至五台,观数日并未见光。唤来当地一人寻问,该民曰他曾多见山腰耀眼之光闪现,时辰以晨或傍晚多现。文帝听之,即命修建寺院,在原寺周围扩大寺宇,于孝文帝499年形成规模。

到了隋唐时期,观佛光者月万,并传到日本,专有日人远渡重洋至此观光,从此旅游参观便称为“观光”。

唐增建弥勒大阁,宽七间,高约32米,在原文殊殿之后。唐武宗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禁止佛教,寺宇被毁。到宣宗继位后复佛法,至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建。

现存六角形祖师塔,形制古朴,是北魏留下唯一遗建。山腰的东大殿,雄伟壮观,为唐代所建,前院文殊菩萨大殿为金代所建。其余山门(即天王殿)、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雨樓及厢房、窑洞等建筑,皆为明、清重修。

寺内还有唐代塑像、壁画、石幢、墓塔、汉白玉雕像等。

值得一提的是,两座石幢是佛光寺中我国唐代佛教艺术的精品。石幢为平面八角形,一在东大殿前,为唐大中十一年造。一在前院当中,为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造。

佛光寺在唐代佛教发展极盛时期,观光者日千,它是我国古建筑中的杰作,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佛光寺中的文物,也是我国唐代佛教艺术的精华。在山西五台县城西南的善文村,有座延庆寺大佛殿。这里四周环山,寺居盆地,佛殿分外醒目。寺史无文献可考,原有规模不详。

寺前有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石幢一座,四层,高约7米,上镌刻陀罗尼经,证明在宋代已有此寺。寺内建筑多为清式,仅大佛殿是金代原构。大佛殿宽三间,深六檐,单檐歇山式屋顶,檐头用五铺作斗栱,梁架用月梁式六檐伏,其上不用四檐伏,而用驼峰式,再加斗栱垫至平梁,平梁上用叉手,两端釆用长跨两椽的通托脚,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少见的结构形式。

在城东的松岩口村,有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工作过的旧址,是白求恩在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亲自设计,并参于施工,将村内的龙王庙改建成了临时战地医院。有手术室、消毒室、医务室、洗涤室等设施的外科病室,使受伤战士救治成活率大大提高,被晋察冀军区誉为白求恩模范病室。

在1940年被日本侵略军烧毁,1974年按原貌重建。并建有白求恩纪念室,展出有白求恩用过的实物和生前图片等。

在院子中心有7米多高的汉白玉题字塔一座,正面镌刻毛主席《纪念白求恩》一文,其他三面分别刻徐向前、聂荣臻、薄一波的题词。尊胜寺为五台山南门道上的巨刹,在山西五台县城东北方向的西峡村山峪。

相传唐代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在此拜见文殊菩萨,随之建寺。始建于唐,宋代重修,民国时期又予修耸。

寺区古木参天,建筑瑰丽。寺前影壁砖雕精巧,寺内殿宇楼阁皆备,一连五进院落,逐级向上,层迭有数。左右设经楼禅舍,规模宏伟,布局严谨。

大雄宝殿台级高耸,建筑富丽。无量殿全部砖构,雕造精致。藏经阁二层,四周回廊,勾栏环绕,木雕雀替剔透玲珑。阁侧有两座九角崇楼分峙左右,副阶周匝,翼角翚飞,秀丽劲健。楼内下层供十二圆觉菩萨,上层奉四方佛,面目清秀,比例和皆。最后为塔院,万藏砖塔矗立,十三级,高约45米。四周高山环绕,塔院古柏苍劲,相映成趣。

寺内还有北宋大中祥福二年(公元1009年)石幢一座,雕造甚佳。观音洞在五台山台怀镇南边栖贤谷囗岩畔。原为达赖朝山礼佛诵经之所,蒙藏僧侣入山,多要到此参拜。山岩石洞中塑观音菩萨像,故称观音洞。

寺区流水潺潺,绿柳成荫。始建于明,清代重修。寺居山麓,三院横列,中院为佛殿,偏院为禅堂僧舍。登山40米处,筑有香积佛殿,小巧玲珑,清雅幽静。其上崖石耸峙,石级崎岖。百余米处,劈山凿石,建有观音殿三间,纤巧奇丽,镶嵌于壁间,内祀观音、文殊。殿后石洞,滴水成泉,清洌味甘,可供饮用,洞内亦奉观音。寺周风景秀丽,夏秋清幽宜人。广仁寺又名十方堂,在五台山台怀镇北隅罗睺寺东侧,是蒙藏喇嘛朝拜五台山时居住之所。

始建于清朝,布局严谨,建筑秀丽,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中殿、后大殿、配殿、厢房等皆完整。

中殿本名三宝殿,四周围廊,前设享亭,重檐歇山式,内供宗喀巴、药师、释迦摩尼三像。四周壁龛,供佛像千余尊,故亦称千佛殿。

后殿五楹,单檐悬山顶,前檐廊屋一间,内设天花藻井,殿中供弥勒佛及宗喀巴像,两侧依壁做成经橱,存清版藏文佛经一百零八卷,完好无损。

各殿结构规整,雕造精细,彩饰帖金,富丽堂皇,其中享亭雕刻工艺最佳。黛螺顶在五台山台怀镇东向山巅,距台怀垂直高度约400米。背依东台高峰,面临台怀盆地,远眺五台峰顶隐约,近览山内寺院如画,地势高耸,风景秀丽。

寺内古柏参天,山花烂漫。寺址规模不大,布局紧促,有牌楼一座,石狮一对,山门、中殿各三间,左右配殿、正殿各五楹。殿内供菩萨五躯,神态各异,象征着五个台顶不同形象的五尊文殊。寺内石刻,有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御制黛螺顶碑记,及五十一年登黛螺顶题诗。万佛阁在五台山台怀镇塔院寺东南处,旧为塔院寺属庙。

始建于明代,清朝重修,规模不大,布局完整。山门向南,二门向西。

万佛阁位居寺内东隅,面宽三间,二层三滴水,歇山式屋顶,上下两层塑佛像万尊,故名。

阁身前檐两层皆施廊柱,设勾栏凭依,外观壮丽雅致。阁上悬有明代铜钟一口,重约3500余公斤。寺内西南处,有藏式佛塔两座,高约4米,青石雕造,体积不大,形制秀美,为寺中精品。

寺内北隅建有亨亭一座。龙王殿三楹,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内塑龙王坐像,彩饰如新。殿身雕刻富丽,自柱础、雀替、栏额、斗栱、栱眼、装修等,均用龙、凤、狮、麒麟、花卉、人物等图案剔透镂刻而成,绚丽多彩,雕工纯熟,堪称完美。

按照常规惯例,龙王神不居佛寺,当地相传五台山龙王威灵显赫,不安其位,寺庙不宁,故在此建殿宇祀之。

殿对面有戏台一座,供酬神演戏之用,五台山六月庙会,即以此为中心。狮子窝琉璃塔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隅山腰。据《清凉山志》记载:“相传昔人在此见万头狮子游戏,有头狮子被文殊乘骑,必在当空,正对于此,人们建寺祀之,名曰文殊寺,俗称狮子窝。”

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前有石狮子一对,内有琉璃高塔,后为佛殿、配殿和禅堂。现寺宇残毁,琉璃塔独存。

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级,高三十五米,基座石质,束腰须弥式雕仰覆莲瓣。塔身中空,可登至五层。塔身外表全用黄绿蓝三彩琉璃饰,除脊兽瓦垅外,周身镶嵌琉璃佛像约万尊,故又名万佛塔。各像侧面雕刻有施舍者姓名,即有太监、内官监,也有商贾、平民。极顶塔刹在仰莲花座上设风磨铜宝珠一枚,风力摩擦,光泽晶亮。五层内镶有琉璃塔铬一块,是直隶真定州王庆孙等人于万历二十七年烧制。秘密寺也称秘魔寺,因秘魔法师在此讲经,得此名。在山西五台山台怀镇西南三十多公里维屏山的秘密岩,寺以岩为名,在繁峙县岩头乡境内。这里松柏苍翠,山岩险峻,风景奇丽。据《清凉山志》记载:“秘密寺在西台外秘密岩,岩谷幽深,隐者星布,唐木叉和尚于此藏修,始建寺。”

相传秘密岩为文殊大士受记五百神龙潜修之所,马祖后水泰禅师法嗣居此,人称秘密岩和尚,手持木叉,又称木叉高僧。

秘密寺始建于唐,历代重修,原建规模甚大,有茅篷三十二处,现仅存前院、中院、后院、西庵、中庵几处。

前院有天王殿、东西两厢及正殿五间,内供三世诸佛脱沙贴金像,南北藏经阁五楹。中院配殿及正殿五间,内置文殊菩萨及十八罗汉。后院部分殿宇残坏,北阁五楹尚存。西庵禅堂内奉毗卢、文殊、普贤三菩萨像,高约1米,塑工尚佳。中庵包括三圣庵、观音洞、金佛楼三处。三圣庵奉释迦摩尼、老子、孔子三像,孔子像已丢失。观音洞三层八间,内奉石雕贴金接引佛一尊,高有7米,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造。

寺外有龙洞,洞外石龛雕带剑文殊菩萨,龛旁雕佛像两躯,皆为明代物件。旁边有甘露泉源,川流不息。泉前是七佛崖,雕造佛像两层,上层七佛高约50厘米,下层七层高约1.5米,初考为元代所制。

寺前还有金代石幢、砖塔两座,一为木叉祖师塔,为唐代所建,明代修耸,六角四层,高约10米。一为玄觉大师塔,是五代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建,六角两层,雕莲花瓣和花榕门窗,体形不大,玲珑小巧,是精美佳作。

近年来,县乡政府和寺院在景区内修缮了部分殿堂佛像,铺设了上山朝拜龙洞的石阶,还在路径险要处设置了护栏、抓环。当你手抓铁环,脚登悬空而架晃悠悠的铁索,提心吊胆,小沁翼翼缘壁而行在通向龙洞的壁崖窄道上时,不由自主会想起恒山古栈道上的惊险。普化寺在五台山台怀镇东隅山麓。创建年代不详,明清重修,民国初年又增建玉皇阁一座,故又称玉皇庙。

寺区林荫蔽日,溪流潺潺,松风水月,景色优美。寺前影壁砖雕精致,仿心观音菩萨雕工尤佳。

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玉皇阁及两厢楼廊。左右还有禅堂、僧舍、吕祖阁等建筑。玉皇阁位居最后山腰,已残坏,其余保存完好。天王殿五开间,四周雕镂花卉、人物和佛传故事,内塑大肚弥勒佛、韦驮和四大天王。大雄宝殿宽深各五间,四周围廊,歇山式屋顶,坎墙上砖雕满布,檐下木雕柔丽。殿内塑像甚多,正面为释迦摩尼、文殊、普贤华严三圣,前侧有护法金刚,背面为弥陀、观音、大势至西方三圣,两侧塑十八罗汉。殿后檐明间设板门一道,两侧各塑菩萨一躯,左为老文殊,右为大悲观音,各像衣饰柔丽,神态自然,文殊菩萨塑为男性老年装者甚为罕见。竹林寺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6公里竹林寺村西侧。据《清凉山志》记载,唐代高僧法照在此化竹林创寺,故名,历代重修。

寺内除砖塔外,原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配殿、厢房、正殿、禅院等建筑。日本昭和十七年,天台法孙末享金钢子上阪泰山和尚曾撰刻“圆仁慈觉大师御研钻之灵迹”汉白玉石碑一通,矗立寺内。后寺宇残坏,布局和基址清晰可辨,汉白玉石碑和高塔完好无损。

塔为楼阁式,明弘治年间建,嘉靖时重修。平面八角形,五层,高约25米,正南面开门,各层雕有斗栱和塔檐,檐下又雕斗栱和倚座,椽飞清晰,瓦垅显著,各角衔有风铎,随风作响,声闻四野。镇海寺在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山腰,此处两山夹峙,中峰颇为秀丽。寺侧清泉长流不息,名曰海底泉。相传此泉即为海眼,龙王九子贪恋民女,横溢成灾,文殊发觉降大锅镇之,后人于此建寺,名曰镇海。

镇海寺清代建造,内有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御制碑文。寺前坡道崎岖,现存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佛殿、宣教殿、左右配殿等。各殿佛像俱全,皆为清朝所塑。寺南侧为永乐院,清章嘉活佛的住所,院内石雕十五世章嘉佛塔,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造,传为金顶玉葬。塔周雕佛传故事,上部为四方佛像。周设廊屋,画十大明王和十二圆觉菩萨。十五世以后,历代章嘉皆到此避暑,蒙藏教徒朝山礼佛,多要到此,瞻仰活佛。广宗寺在五台山台怀镇北侧营坊村山腰。背依灵鹫峰,面临台怀诸寺,规模不大,布局严谨。

明正德初年为生民祈福,迁中相韦敏建寺,铸铜为瓦,赐印令其护持。清代曾予补修。山门三楹,内设木制龛阁,供大肚弥勒佛像。左右钟鼓楼高耸,檐角翠屏,格外醒目。

院内配殿厢房整洁,大佛殿位居正中,殿为铜瓦盖顶,俗称铜瓦殿。其后的藏经阁和禅院,为坐禅及诵经之地。铜瓦殿面阔三间,重檐歇山式,比例和谐,结构规整,格扇棂花,雕造工精,内外彩饰富丽,琉璃脊兽衬以铜瓦古色,别具风格。殿内供三世诸佛及十八罗汉,龛阁精致,装饰鲜艳。圆照寺古称普宁寺,在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左边。明永乐初年有印度僧侣宝利沙者来到中国,诏入大善殿,封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赐金印、旌幡,入台山寓显通寺。宣德间坐化,火化后分舍利为二,一送都西建寺曰真觉,一留台山普宁巷下建寺曰圆照。明宣德年间重建,清朝重修。

明永乐时,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弟子蒋全曲尔计到五台山传扬佛法居此,为黄教传入五台山之始。

寺前有石狮一对,山门三间,掖门两道,天王殿、大佛殿、塔院、藏经阁及其殿内塑像俱全。大佛殿五开间,重檐歇山顶,殿宇梁架规整,檐下彩饰帖金。殿内塑三世佛、胁侍菩萨、帝释天、大梵天、护法金刚等。佛像高大,比例适度,衣纹流畅,面目清秀圆润,神态端庄娴静,在五台山诸寺中塑工最精。

寺后塔院凸起,有廊屋环绕,中建白色喇嘛塔一座,塔基方形,四角各建一小塔,五塔共峙,主塔最高,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建,为印度高僧宝利沙者舍利塔遗存。碧山寺又名普济寺,俗称济茅篷,在山西五台山台怀镇东北方向的北台山麓,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处。

寺区林荫蔽日,水流潺潺。相传始建于北魏,高僧法聪禅师曾在此讲经。明成化年间重建,清朝又重修。规模宏大,殿宇壮观,建筑以牌坊、山门为前哨,方丈、禅堂、宾舍、香积等套院为两翼。中线分为前后两进,前院有天王殿、钟鼓楼、毗卢殿、戒坛殿及东西配殿、厢房。后院地势凸起,设垂花门、藏经阁,左右为经堂香舍。前院多为单层殿堂,后院全为重檐楼阁,雕造精细,别具一格。

殿宇中塑像均为清朝重装,内中心石坛宽大,坛上塑释迦摩尼像,前面又置印度雕造的汉白玉佛像一躯,结跏趺坐,高约1.5米,雕工细致,姿态庄严。两侧置脱沙像十八罗汉,裱装精细,神情各异。藏经阁底层塑观音像一尊,眉目清秀,姿态端庄。寺内有明成化、正德、嘉靖间碑刻,记事甚详。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