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山西沁水,文化厚重得不得了,不仅有尧舜,还有赵树理等名人

2022-10-08 12:55:22 1117

摘要:沁水文化厚重史前文化虞舜文化遗产文化古堡文化名人文化煤都文化共同构成了沁水的文化特质沁水之源——史前文化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早在16000年到23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明的火种就在这里燃烧!华夏民族的先祖在历山渔猎耕...

沁水文化厚重

史前文化

虞舜文化

遗产文化

古堡文化

名人文化

煤都文化

共同构成了沁水的文化特质

沁水之源——史前文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早在16000年到23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明的火种就在这里燃烧!华夏民族的先祖在历山渔猎耕种,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北远东与环太平洋地区最为先进”的中国境内细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晚期)代表文化之一的下川文化。

下川古人类活动遗址主要分布在中条山东端的垣曲、沁水、阳城之三县毗邻的纵横二三十公里范围内,其中以沁水境内的下川盆地之地层保存较好,遗存最丰富,考古界命名为“下川遗址”。这一发现说明晚至16000年前,人类祖先就已在沁水这块土地上渔猎繁衍,渐至学会刀耕火种,成为沁水最早的主人。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在下川遗址发现发掘前后,沁水各地还有古人类活动遗址的发现:

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神腰遗址,发掘有石铲、石刀等新石器,以及以三足卯腹陶罐为代表的陶器等。分别属于仰韶文化、早期龙山文化,并有商代文化的发现。与神腰遗址被同时发现的东大遗址,亦属仰韶文化,并有夏商文化的发现。

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八里坪遗址,发现有灰层、墓葬等,发掘出杏叶状石箭头、磨光石斧、石铲等石器,以及各种陶器,如磨光素面陶、纹饰彩陶等,属龙山文化,并有周代文化发现。

从下川文化到仰韶、龙山文化,至夏商周文化,沁水境内皆有发现,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沁水远古历史,展示着千年古县——沁水远古历史文化的深厚悠久与光辉灿烂。

虞舜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给沁水文化增添了独特而丰富的内涵。

古帝躬耕处,千秋迹已迷。举头高山近,极目乱峰低。花气闻幽径,泉声过远溪。黄河遥入望,天际一红霓。”这首清代张尔墉所作的《登历山》,上百年来在沁水民间传唱不息。舜生于姚墟,“耕于历山,渔以获泽”,“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一生绝大部分时间以历山为中心活动。播撒五谷,观测天象,制定了黄河流域的《物候历》;舜倡导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人本,“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五谷丰登,太平盛世,史称“尧天舜日”。舜在沁水历山活动的时间很长,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神奇的故事。

位于沁水县城西南56公里的历山舜王坪,至今犹存舜耕犁沟之遗址。舜躬耕历山的长期实践,启开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沁水人感恩报德,春祈秋报,许愿还香,立庙祭祀,如今的沁水境内,还保留着较为完整并具规模的舜庙遗存达百处之多。如此规模集聚,说明舜在沁水留下了很久远的影响。其中始建于元代的交口舜帝庙中,就保留着一副石柱楹联:

“地近历山怨幕号泣遗迹千载未泯,势连蒲城明良喜起休风万古犹存”,记载着舜耕历山、福泽百姓的伟业。

几千年来,沁水人把虞舜文化和传统的儒家文化融为一体接受和释放,薪火相传,成为了这座千年古县的文明种子和精神血液!

沁水之光——遗产文化

虞舜遗风,厚重沁水。

周文王封原、穆天子巡行坞岭、晋君黑壤盟会诸侯、三家分晋迁晋君于端氏聚、秦军屯兵击赵、光武帝击铜马兵过沁水、唐初尉迟恭隐居吕窑等历史和传说,极大地丰富着沁水厚重的历史,先贤古哲们创造了沁水灿烂的文明。这些遗存或被岁月的风霜剥蚀殆尽,后人的祭祀殿宇或已坍塌,但在沁水莽莽田畴,文明的印迹依然夺目,使传说中的一些史话从虚幻走向了真实。

沁水境内拥有数十处国家、省、市、县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魏始建的佛教圣地榼山大云寺以及碧峰寺、行宫庙(元至治二年)、舜帝庙(元至正六年)、玉帝庙、敬德庙、府君庙(宋元丰八年)、圣天寺(重修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等如散落在沁河两岸璀璨的珍珠熠熠生辉;东峪(北齐)、河头摩崖、老爷沟(北齐)等栩栩如生的石刻造像,以其顽强的生命结体向后人诉说着沁水大地昌盛的人文;端氏侯国(郑庄镇河头村)见证了一代王国的衰亡;武安寨(长平之战遗址)、王离城(秦将王离屯兵遗址)、丹坪砦、南阳砦(南宋抗金战争遗址)、东坞岭(抗日战争遗址)、东峪村武士敏抗日牺牲地、桃川上党战役等战争遗址还能隐约听到冲锋的鼓角,还能顺手捡到战争的碎片;沁河中游的水旱码头,太行洪谷的丝绸古道,古埠犹在,雄风故垒,一东一西,勾画着连通世界的美好景象。

沁河从东北奔腾而下,滋润着两岸沃野良田,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河东文化、潞泽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和谐交融,形成了沁水独特的文化血型。而且沁水的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积淀丰厚。仅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口头传说和礼仪节庆等,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弥足珍贵。

土沃老花鼓:

传承于沁水县西南部土沃乡土沃村,历史悠久。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宋时期,“花鼓”作为一种民间社火艺术就已产生。清康熙《沁水县志》载,清顺治三年,花鼓“就在沁水县城、土沃、王寨、郑庄、王必等地盛行,每逢春节、元宵节、农历二月十九(祭观音)、七月十五(鬼节)等传统节令,各地都组织进行庆祝和祭祀表演活动,有着祈福纳祥、驱鬼辟邪的寓意,深受百姓的喜爱。”1986年,这一传统民间舞蹈形式载入《中国舞蹈集成》,2010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沃老花鼓是集打、唱、跳三部分融为一体的舞蹈表演形式,表演人数20人至50人均可。除领队的老丑、报马人角色外,其余演员手执不同的锣、鼓、钹、镲等乐器,配成偶数,边打边舞,表演到一定节奏时,形成一个圆场,唱一段曲子,然后开场再演,表演形式独具风格。主要表演步法为“曲曲步”,两脚擦地而行,贯穿于整场演出。另外,四种不同的角色都有特定的舞蹈动作,整场表演队形设计有“双龙出水”“三盏灯”“十二连勾”“双龙摆尾”“双插花”“九道弯”“荷花转”“单闷葫芦”“枣花形”“双分头”等18种之多。乐谱有两种,一种是舞蹈谱,分走场谱和登场谱;一种是曲调谱,分“老调”和“新调”两首,唱词随形式自编。表演服饰和化妆,基本模仿戏曲的生、旦、净、末、丑角色。

圪栏棒

产生于北魏时期,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上,沁水县青龙、固镇一带地处交通要塞,历来兵匪必争。这里的村民靠着村四周得天独厚的山林条件,在林内砍伐小树,做成木棒(俗名圪栏)看家护院,以防兵匪骚扰。每年的元宵节,村民还自发组织各家各户敲锣打鼓,并在每根“圪栏”的尖端用铁链接短木棒当做道具,编成戏曲武打故事场面,在村内及邻村喜闹,后来就渐渐演变成了一种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其表演内容主要有《战幽州》《瓦岗寨》《三打祝家庄》《薛仁贵征西》等。现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沁水县还有代表虞舜文化的“舜的传说”,代表礼俗文化的“柳氏人生礼俗”等近100项文化遗产,分别被列入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沁水之根——古堡文化

明清古堡,犹如祖先遗留的颗颗珍珠,散落在沁水大地,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在地理与人文的交汇中,展示着一种史诗般的长卷。

柳氏民居

位于沁水县西南部土沃乡西文兴村,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遗族世居之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现存碑载,明永乐年初,河东柳琛从翼城南关河东旧家迁居始建,历经明、清近400年拓展,规模宏伟、雕刻精湛,并将家训、箴言、警句、名人书画勒石与建筑融为一体,彰显出柳氏民居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和建筑文化特色,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柳氏民居四周青山绿野,风光秀丽。依山而建,西高东低。举目南眺行屋拱翠,挥手东指三台左抱,侧身西观九岗右环,回首北望鹿台挺秀,是谓之“环山居”。平面设计为万字形的皇家图案,整体布局为“福禄双全”。柳氏民居为典型的明清城堡式庄园建筑。整个建筑大体分三部分。村南端为外府区,包括柳氏祠堂、关帝庙、文庙、柴房和左右过亭等。文庙内又设有圣殿、小学堂、纸帛楼;中部区为东西走向的村内小街和街东端的文昌阁、校场以及两个高大壮观的石牌楼等;村内小街往北,便是柳氏民居的内府区,为全封闭式。其四角有小戏台、观河亭、赏景楼、府门楼。进入内区只有两门可通,一是西南角的府门楼,座北朝南,门临村内小街;另一侧是东北角观河亭下的砖拱门楼,可走出村外。在内府区的北四府与南两府之间,有一条可通遍六府、走出两门的府内环形街。另外,柳氏民居至今保存着完整的明清古街道、小巷还有18条之多,总长约1.5公里。

窦庄古堡

位于沁水县东南部嘉峰镇窦庄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庄古堡原为宋代窦氏所修建。明天启年间,赐赠兵部尚书张五典致仕后,在原宋代村落的基础上重新规划,拓展扩建,仿北京城的防御功能,围村修筑坚固的城墙,并建有九门,内置几条“丁”字街。住宅区呈典型的“四大八小”四合院。窦庄从明朝天启三年 (1623 )开始修建,到崇祯三年(1630)竣工,共用了7年时间才完成。当时的窦氏内外两城,九门九关,留下了“天下庄,数窦庄,窦庄是个小北京”的民谣。明末崇祯年间,王嘉胤率领陕西农民军杀到窦庄、坪上,“众请避之”,张铨遗孀霍氏曰:“避贼而出,家不保;出而遇贼,身不保。等死耳,盍死于家。”乃率僮仆坚守。农民军攻四昼夜,不克而去。次年九月二十八日,紫金梁、王自用又一次杀来,张铨之子张道浚正好回乡,亲率众人抵抗,农民军攻城未遂。十月二十八日,王嘉胤又一次攻打窦庄,被张道浚偷袭,逃往阳城北留一带。崇祯六年(1633),农民起义军在沁水各地活动,张道浚率众抵抗,并修筑堡寨54处。十二月十七日,农民军退出沁水,进入垣曲。明兵备道王肇生上疏褒扬“窦庄城”,为“夫人城”。 皇帝还亲赐玉笔“燕桂传芳”。

窦庄古堡现存有尚书府、九宅、旗杆院、庭房院、北院、对门宅、三串院、耕读院、常家院、当铺院等明清建筑群。大部分院落有石柱、前廊、通檐走廊、石梯等,窗棂格式多变,木雕、石雕、砖雕精细。正房有三层、四层的河山楼,还存有古牌坊10余座、庙阁遗址17处、古宗祠3处、古书院3处、古花园3处。

湘峪古堡:

位于沁水县东南部郑村镇湘峪村,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湘峪城堡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为明代户部尚书孙居相、礼部儒官孙可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三兄弟之故里。因此,亦俗称“三都堂”。城堡四面环山、苍松翠柏、溪水潺潺、层楼叠院、鳞次栉比,古城堡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湘峪古堡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米至150米,占地面积约3.25万平方米。依山势修建有内、外城墙,城内建筑由东西两条街和南北九条巷道将其分割有序。现存主要建筑有三都堂、帅府、十大宅院、大小男院等民居及寺院、庙宇、祠堂、私塾等建筑群。民居均为多层四合院,柱础、门墩、木构件精雕细刻,反映出极高的建筑水平和成熟的建筑技术。外城墙设有东、西、南3门。西城墙和南城墙设有藏兵洞、水井、石磨等,藏兵洞互为串通,并与城墙、村内联通,防御功能尤显突出,被誉为“中国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城堡”。城堡依山而建,背靠虎山,面临溪流,外城城墙均用石条为基,青砖包砌,内填土石,坚固壮观,南城墙沿溪流而建,砌砖垒石,建有角楼、藏兵洞、马厩、马夫居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城内设计整体布局呈五纵三横的“棋盘”形,寓意为“万物根柢”。高达五层的“瞭望楼”,体现了明代典型的仿西欧建筑特色。

沁水之民——名人文化

山河来天地,人物变古今。

翻开浩瀚的史册,泛舟史海,漫步史林,优秀的沁水儿女从群山的沟壑中崛起,叱咤时代风云,沸腾了日月的青春,磅礴了大地的生命,在历史的巨大车轮里张扬。沁水儿女以先祖最早进入文明时代而雀跃,为推动蛮荒向文明迈进的历史发展进程而百折不挠前赴后继,驰骋天下,他们撑起了沁水文化一片灿烂的天空。

山水画圣——荆浩(约850-?)

北方山水画派开山之祖。荆浩精于儒学,博能经史,酷爱诗文,尤其是在绘画和绘画理论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在山水画由唐代向宋代过渡中,荆浩以崭新的水墨并重画风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一环。

《宣和画谱》载:“吴道玄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浩兼二子所长而有之。”荆浩在吸收和扬弃的过程中,创造了仰面而起、壁立千仞“四面峻厚”的“云中山顶”,有力地表现了天地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创造了表现自然山水雄壮之美的独特取景方式和表现形式,从而使山水画雄浑高古、独步一时于画坛。由于其亲历艺术实践之甘苦,为山水画构思、构图以及笔墨技法奠定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能变前古之成规,开后世之基业,大有影响于画坛者”,从而在中国山水画论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唐末五代时期中国绘画史上一位伟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画家、山水画理论大家。代表作《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达到了无人企及的艺术境界;画论专著《笔法记》的艺术主张是中国画的美学特色,迄今仍是山水派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铁笔圣手——赵树理(1906-1970)

现代著名小说作家,语言大师。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福贵》等。全国解放以后,赵树理继续深入农村生活,笔耕不辍,驰骋于中国文坛。创作了短篇小说《锻炼锻炼》《登记》,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等。

赵树理全身心投入到为农民写作之中,被誉为描写农民的“铁笔”“圣手”,是迄今为止写中国农民最为成功的作家。不论是在硝烟弥漫的四十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的五六十年代,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都真实地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心声。他既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又经受了“五四”新思想的洗礼;他既懂得农民的心理和感受,又了解农民的阅读水平和审美情趣,他的作品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印记。

沁水德行高尚的俊彦之士不胜枚举:

明代寓居河南从商舍生取义、拯救太康黎民的韩巍,赠官兵部尚书,文韬武略的辽东巡按、监军御史张铨,指挥南镇抚司掌印张道浚,清初成就统一大业、屡建奇功的“怀远将军”窦明运;清末参与“戊戌变法”的举人延嵩寿等英雄豪杰,安邦治国,戮力封疆,血染沙场,誓死不屈,在风雨洗礼的沧桑中,谱就了一曲曲忠烈颂歌而彪炳千秋。

明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为官清廉、不畏权势的户部尚书李瀚;思想开放,兼容并包的明工部尚书刘东星;明杰出的科学家,官至大理寺正卿的张五典;通政使司右通政韩范;户部尚书、仓场总督孙居相;清代知府霍润生等志士仁人,胸怀韬略,匡扶社稷,忠勤务政,惩恶扬善,利谋百姓,在春风吹过的旷野里,捧起一件件万民跪拜的政绩而流芳百世。

首开明代散曲之风的北方散曲家常伦;乐府小词名誉三晋的举人卫天民;明末清初一代高僧慈泉;清代碧峰书院首任山长张心至等儒人雅士,才智非凡,学识渊博,文采富丽,巨笔生辉,独有建树,在穿越亘古风化的岁月中,叩开一缕缕文学、艺术之光而名载青史。他们代表了沁水历史文化的精粹,都是沁水历史文化的创造者、推动者,他们以辛勤的劳动和丰硕的成果给沁水这个千年古县留下了沉甸甸的文化积淀。

沁水之势——煤都文化

沁水是敢为人先,魅力四射的流金之地。沁水处在沁水煤田腹部,已探明矿产种类20多种。全县含煤面积2421.9平方千米,占县域面积的90.5%,煤层东南部埋藏深厚,西部埋藏较浅,部分地区煤层露在地层表面。由于煤层埋藏深度以及开采技术等种种原因,沁水西部中村、杏峪一带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大量开采。据1948年调查:1936年,中村区有小煤窑26座,工人535人,都是手工挖掘。初于冬春农闲时开办,年产量4.5万余吨。1949年全县煤年产量达2.75万吨。2013年,沁水的煤炭年产量已达769万吨。

沁水物华天宝,不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有着巨大的煤层气储量。沁水煤田煤层气储量6.85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总储量的18.66%,境内探明储量6000亿立方米,是国内最好的一块煤层气整装气田。境内有涉及煤层气探、采、压、液化、运输、发电等企业共47家,其中易高煤层气公司是亚洲最大的煤层气液化企业,晋煤集团寺河瓦斯发电厂是世界上总装机容量最大的煤矿瓦斯发电厂,中石油华北油田煤层气示范工程是中国第一个数字化规模化示范工程。目前全国最大的煤层气产学研基地——四校两院产学研基地也在沁水。

沁水不仅仅是先天之赐的资源大县,而且拥有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之势,煤炭、煤层气工业文化独步全国,领先世界,展示了千年古县新的、旺盛的生命力!

灵山秀水的孕育

厚重文化的熏陶

这就是沁水先人留给这个千年古县

不朽的精魂

责编:彦 利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