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6 05:45:23 | 浏览:2960
《华夏酒报》首席记者 杨孟涵
未来,山西以友城为媒,不断巩固扩大国际“朋友圈”,持续拓宽对外交流合作空间,势必也会对吕梁清香白酒的国际化提供支撑······
7月27日,2022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太原召开。吕梁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广勇表示,吕梁将在“十四五”末建成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核心产区,预计届时产区内白酒产能达到60万吨,产量达到50万千升,产值突破500亿元。
数据显示,2021年吕梁市规上清香白酒产量18.5万千升,占全国清香白酒的五分之一、全省的五分之四,白酒及相关产业实现产值240亿元。
这意味着到“十四五”末,当地清香白酒产量将比之现在增加170%,产值比之现在增加108%,实现整体翻番。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的山西酒博会,此次实现了“更名”“提档”。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在7月27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经国家商务部审批同意,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吕梁市人民政府、汾酒集团协办的“山西(汾阳·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览会”,将正式提档升级为“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
为何从此前凸显“山西”,变为凸显“杏花村”?这背后的文化意蕴不容忽视。
“杏花村是无人不晓的诗酒第一村。”宋书玉表示,吕梁、汾阳也凭借“世界十大烈酒产区”与“世界美酒特色产区”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国清香型白酒核心产区名片,引领清香的复兴与未来。
酒业专家蔡学飞认为,“山西”为地域名称,“杏花村”虽然最早也源自地域名称,但经过了千年文化积淀,其早已成为美酒的“文化符号”,这种称谓的改变,显示出主办方以及吕梁地方政府,更愿意从文化的角度去宣介产区,更何况现在“杏花村”本身已经成为了公司名号与品牌名号。
也有业界人士认为,吕梁产区的核心企业为汾酒,其近年来特别注重文化培育,这种作风势必影响到了在吕梁举办的酒博会。
以汾酒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的国际化问题也受到外界关注。
宋书玉在提及这一问题时表示,“杏花村酒博会”的举办,无疑将成为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三方共建的产业新实践。以名酒品牌作为引领和支撑,以产区共建为蓝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也必将进一步提升吕梁作为“世界十大烈酒产区”的国际影响力。
根据与会的山西省外事办二级巡视员连耀峰提供的信息,目前山西省已与全球28个国家的64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国际友城关系,与49个国家的113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这些已经成为全省各地对外交往的重要渠道。
未来,山西以友城为媒,不断巩固扩大国际“朋友圈”,持续拓宽对外交流合作空间,势必也会对吕梁清香白酒的国际化提供支撑。
“2021年度白酒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总量的近十分之一,白酒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张广勇表示,吕梁建设“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核心产区”,是有底气有信心的。
为了达到“十四五”末清香白酒产量50万千升,产值500亿元的目标,吕梁地方政府从多个方面入手来推进各项建设工作。
在产业环境方面,吕梁规划了“一村、一城、一区和两中心”。“一村”即“中华名酒第一村”杏花村,是汾酒故乡,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城”即“中国白酒第一城”中国汾酒城,是中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一区”即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山西省唯一以白酒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两中心”即国家级白酒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级白酒交易会展中心。
当地还制定出台《吕梁市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行动计划》《支持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组建白酒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分管副市长担任白酒产业链链长,组织保障力度前所未有。
与此同时,当地按照“绿色、有机”标准,推进酿酒专用高粱种植基地建设,明确大曲、麸曲工艺等项目产能要求,严格行业准入标准,规范白酒生产项目审批。组建山西杏花村酒业集团公司,整合小酒企和基酒市场,打造白酒行业新“旗舰”。
不过,以目前状况来说,汾酒依然是吕梁产区的核心所在。
2021年,吕梁规上清香白酒产量总共18.5万千升,当年度汾酒产量14.45万千升,销量12.91万千升;系列酒产量为1.41万千升,销量1.09万千升。
可见,汾酒是吕梁清香白酒产区的最重要发动机。
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清茂也强调,将讲好汾酒故事、推进品牌建设、强化市场攻坚,提升汾酒影响力。
国内市场方面,汾酒继续围绕“1357+10”的全国化市场布局,聚焦“环山西、华东、华南”三大基地市场,坚定不移推动汾酒跨过黄河,逐鹿长江以南,逐步深化汾酒品牌的全国化发展。
国际市场方面,汾酒将重新对重点市场、发展市场和潜力市场三大板块进行划分,提升品牌在国际市场的总体竞争力。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苏华摄其中,重点建设五象站、南宁北站、南宁站站城一体化改造等综合枢纽,建成贵南高铁和南玉、南崇城际铁路,推动规划建设南衡、南合湛等高铁。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苏华摄顺应城市人口增长趋势,建设特大城市。
在第12届东博会上,香港举办了中国“魅力之城”香港记者招待会、香港经贸交流会等一系列面向东盟、中国内地的经贸交流活动,与东盟10国的“魅力之城”一起,综合展示贸易、投资、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和商机,美美与共、合作共赢。
农生文还详细了解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情况,强调要积极做好我市轨道交通相关规划和项目策划等工作,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更多支持,不断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覆盖面和服务品质,更好满足市民高质量出行需求。农生文强调,要高效推进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科学调度、优化工期,推动规划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投入运营。
23条举措促进滨海城市建设在临港新片区揭牌运行三周年之际,上海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有三方面合计23条举措,从产业支撑、城市建设和制度保障三方面,为临港描绘了下一步发展的“蓝图”。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重磅公布,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如果说兴办经济特区,带来了深圳40余年来城市发展的奇迹,
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深圳迎来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3年来,深圳坚决落实主体责任,奋勇扛起新时代历史使命,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广东省
南方财经全媒体 见习记者陈思琦 深圳报道 8月18日,深圳迎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三周年。三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下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
深圳湾美景。 南都拍客 郭煜栩 摄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重磅公布,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先行示范区建设3周年,
编者按: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自此站上了新的起点、发展迈上了新的层级。先行示范区建设三年来,深圳牢记中央嘱托,在广东的全力支持下,聚焦“五大战略定位”,推动“
航拍视野下的前海CBD建筑群鳞次栉比。图片摄于2022年8月17日。深圳晚报记者 宁杰文 摄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8月18日讯扬帆奋进绘蓝图,重任千钧再出发。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