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七讲:崞县始置与崞县故城讲师:李向奎 浑源在汉代叫崞县,那年置的县,县治在那,咱们继续研究。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设置雁门郡以后,今浑源地属于雁门郡,广灵地属于代郡。雁门郡与代郡的分界,就是现在沙圪坨镇的乱岭关。不过当时浑源有没有置县,文献中...
第七讲:崞县始置与崞县故城
讲师:李向奎
浑源在汉代叫崞县,那年置的县,县治在那,咱们继续研究。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设置雁门郡以后,今浑源地属于雁门郡,广灵地属于代郡。雁门郡与代郡的分界,就是现在沙圪坨镇的乱岭关。不过当时浑源有没有置县,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但统治雁门郡时间只有十五年,当时浑源状况如何,也没办法知道。
西汉初期,匈奴强盛,单于居中,左、右贤王居东西两翼。云中、雁门、代三郡成为单于本部经略区,经常受到侵略。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执政时期,对匈奴外交以和亲为主;军事方面,依托恒山山脉,沿飞狐口、雁门关、宁武关一线布防,抵御匈奴入侵。
汉初既无法有效控制云中、雁门、代三郡,探究中央政府是否在浑源置县,也没有多大意义。汉武帝即位后,开始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率数万汉军西出云中郡,沿黄河几字弯攻击匈奴楼烦、白羊部,依次收复后套、西套地区,史称“河南之战”。
河南之战后,西汉帝国将防线推进至阴山山脉。据此推测,浑源置县,应在河南之战以后,也就是公元前127年之后。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雁门郡管辖14个县,73138户,293454人。咱们浑源历来是人口大县,按平均数计算,29万除以14,一个县也有2万人以上。所以我认为,西汉是中央政府大规模开发浑源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崞县故城在麻庄村北,最早记载崞县故城地理位置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郦道元在大同生活过,应该到过浑源,他的记载可信度很高。
根据郦道元的记载,崞县故城南面恒山,右背崞山,唐峪河从南峪流出后,转向西,在镇子梁水库北折,过繁畤县故城东,注入桑干河。[注:漯水(桑乾河)又东流四十九里,东径巨魏亭北,又东,崞川水(今浑河)注之,水(今唐峪河)南出崞县故城(今浑源县麻庄村)南,王莽之崞张也。县南面玄岳(今北岳恒山),右背崞山(今浑源县西留村北、泉头村西卧虎山),处二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矣。其水又西出山。谓之崞口,北流径繁畤县故城(今应县义井乡)东,王莽之当要也。]
右背是西北方向,我经过多次实地勘察,确定崞山是西留村北、泉头村东的卧虎山。卧虎山主峰海拔1500米以上,识别度很高。毕村人称卧虎山主峰为“板牛儿山”,为啥这么称呼,大家一看图就知道。
卧虎山南坡平缓,东坡陡峭,孙家坟就在南坡,不排除当初孙家请风水先生选坟地的可能。除孙家坟外,浑源还有两座级别很高的大墓,北魏窦太后墓和太保卢鲁元墓,到现在也没发现,应该也在孙家坟附近。
《魏书》记载,文成帝拓拔濬在崞山打猎,狩猎范围应该也在卧虎山南面,车道口、贾庄、田村、驼峰一带。唐朝末年,李克用驻守浑河川,应该也是这一带。2019年,我好几次从东坡、南坡登顶卧虎山主峰。上到半山腰以后,就能看到浑源县的整体格局。按常规思路,浑源西面有喇叭状的出口,但站在卧虎山山顶看,浑源是个标准的盆地。当时我忽然明白,汉朝人为啥把浑源叫崞县,因为浑源是个天然的大城池。崞县的崞和城郭的郭一个意思,而且专用于地名,只有浑源和原平有这个称呼,原平还是从浑源迁过去的。
崞县故城从汉朝一直沿用到唐朝末期,时间长达1000多年。
从地图中可以看出,崞县故城处于两条河流之间,地势平坦,利于城建规划。缺点是一遇暴雨,河水泛滥,容易被淹没,所以后唐就把旧城迁到现在浑源县城的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