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龙山众所周知佛教初传我国,起先并没有引起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人们仅将其视为方术的一种,至三国时,还不发达。只是到西晋大乱之后,开始兴盛起来,尤其是到东晋、十六国时代才得到广泛传播。当时,由于国家分裂而形成南北两个地域。佛教在北方,以后赵、前...
龙山
众所周知佛教初传我国,起先并没有引起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人们仅将其视为方术的一种,至三国时,还不发达。只是到西晋大乱之后,开始兴盛起来,尤其是到东晋、十六国时代才得到广泛传播。当时,由于国家分裂而形成南北两个地域。佛教在北方,以后赵、前秦、后秦和后凉时为最盛。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割据政权,大都扶植佛教,以为主张“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儒家正统学说不宜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而应象后赵石虎所说的:“佛是戎神,正所应奉”。
西域僧人佛图澄(231-348也正是得此机遇进入了后赵,从历史上的记载看,佛图澄不是一个注重理论著述的学僧,而是一个宗教宣传活动家。佛图澄与后赵王室关系十分密切。据说因为救活石虎已暴死二日的爱子石斌,被石勒、石虎视为“神人”佛图澄主要是以神奇的方术和善恶报应的教义来传教的。
北岳恒山.悬空寺
有统治者的大力扶持,佛图澄的苦心经营,短短数十年,佛图拥有弟子近万人(其中有道安、竺法雅、僧郎等名僧),并同其弟子推行教化,所经州郡,广建佛寺,凡八百九十三所。佛教在后赵占领地区开始普及,华北佛教因佛图澄而兴盛起来了。
道安(314—385),俗姓卫,常山扶柳县(今河北正定南)人,十二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后经师允外出游方参学。至石赵的邺都(今河南临漳县),遇见了佛图澄从此便追随佛图澄的左右,成为佛图澄的高足,颇受老师的赏识。佛图澄圆寂后,石氏内讧,后赵境内的各少数民族贵族亦纷纷拥兵割据,北方大乱。
道安大师
道安离开邺都即避难至山西泽(今山西阳城)一带山区。道安在泽住不久(约351年)又与同学竺法汰(亦佛图澄弟子)北上至雁门郡的龙山(封龙山,在今山西浑源西南)避难。后(约354年)道安“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至于后居襄阳15年,最后老死于长安,这是后话,不在本文之列。
道安之所以选择龙山为其弘法基地是具有重要文化地理学意义的。首先,北岳恒山是五岳之一《尚书·舜典》就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并说舜曾巡祭泰山、恒山、衡山、华山诸山神。所以史书载“然岳自舜在位,名即见乎书史”。受到各朝各代的祭祀。“自尧舜迄三代,礼乐不相沿,而北岳如初,恒祀未之有改”。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山川崇拜传统的环境里,五岳之一的恒山所具有的神圣感召力自然是不待言的。
加之,认为恒山之灵“得天地严凝之气”、“为万物归藏之所”,这样,恒山就成为各宗各派竞相传法弘道的风水宝地。其次,就地理形势而言,“恒山南苞全晋,东出幽燕,西控雁门,北缠代郡,都之南以背扼边疆,都之北以制中原,形势甲天下”之势。天下名山僧占多,道安深谙恒山这一独特的社会影响力和地理自然优势,在此建寺弘法,自然是“考钟鼓则九塞风薰,望宫阙则三关地迥”。
北岳恒山
道安拥有其师佛图澄在北方奠定的信仰基础,又借助于恒岳这块灵山宝地,立寺弘法,讲经布道,广招门徒,建立了一支庞大大的僧团,日后他带去襄阳的四百多人中,可能有不少曾是道安恒山僧团中的主要骨干。道安声誉卓著,讲道弘法,道俗欣慕,门下从者云集,所以有“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之说。
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名僧慧远(334--416)就是风闻道安在恒山立寺弘法,携弟慧持从家乡雁门楼烦(今山西原平县)出发,前往参见,从之出家的,尽管由于时代的久远以及文献记载的不足,难以尽窥当时弘法的规模,但可以推想,道安立寺弘法,名闻各地,使山西、河北一带的佛教普及在佛图澄奠定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恒山周围的百姓无不受到这一佛法传播源的强力辐射,龙山地区由此成为当时北中国的佛教中心。
慧远
那么问题来了,北岳恒山龙山在东晋时已成为佛教中心,为什么没有成为著名佛教圣地,而晚于它的五台山却成为佛教名山呢?
笔者猜想这里可能涉及一个“缘”的问题。首先,恒山作为五岳之一的灵山,从来就是各家争相弘教的道场,对于北岳“佛家谓之青峰埵,道家谓之总元洞,福地山”。可以想见,恒山曾有一个佛道同弘,僧道共居的时期,至今悬空寺仍有老子殿、孔子殿、释迦殿三圣供奉的殿宇。当时可能由于佛初传,有许多观念与中土固有思想相抵,燃眉之急的问题是如何与中土儒道思想相协,客随主便,站稳脚跟,而不会因为与道教在恒山争抢地盘、喧宾守主、扩大矛盾这是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从现有史料看,恒山自古就有仙家居此,《列仙传》卷下载古代女仙昌容曾修道于恒山;道教茅山派的祖师、汉景帝时咸阳人茅盈十八岁就入恒山修道,尽管道安曾在此建寺弘法,但由于时间短,且是兵荒马乱的岁月,没有可能巩固这一根据地。
北岳恒山主峰.天峰岭
至于道安后的北魏王朝,特别是建都平城时期,正尊奉寇谦之的北天师道。寇谦之在平城京各地建观道,广招徒众可能恒山真正成为道教道场是始于此时。在当时,佛教不可能与之抗衡,只好从邻近于恒山的五台山来重新确立自己的弘法基地。其次,五台山山色清幽,以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成为清凉胜地,这正契合了佛教徒追求清净虚空的旨趣。
加之佛教徒认为五台山乃与佛祖释迦牟尼修行的灵鹫山相似的传说附会,五台山就成为弘教说法的佛教丛林,当然也有把五台山称为紫府山,当作仙者之都,唯有神仙方士隐没其间的道家地盘。但从当时来说,二教都不会有条件和力量同时经营两个相隔不远的弘法基地,这样,佛、道只能平分秋色,各占一地,佛教以五台山为基地,逐渐发展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而道教占据恒山,逐渐发展为“第五小洞天”的道场。
佛教史家把佛图澄、道安及慧远当作中国佛教界的三巨子。宋朝祖绣说:“法源滥觞之初,由佛图澄而得安(道安),由安而得远公(慧远)”,而慧远则被后人称为佛教净土宗始祖。
古北岳.大茂山
资料来源:文史学者 温金玉 家父著张剑扬著《北岳恒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