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山西没有去过五台山,都算没有来过。伴着晨钟暮鼓,佛寺钟声,五台山的神秘、庄严、深远、苍翠,清凉……她是个神圣的地方,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也是个浪漫又传奇的所在。《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来山西没有去过五台山,都算没有来过。伴着晨钟暮鼓,佛寺钟声,五台山的神秘、庄严、深远、苍翠,清凉……她是个神圣的地方,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也是个浪漫又传奇的所在。
《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在一片峰峦叠嶂,奇幻山峦,名山古刹,深山山坳中,“国宝级”建筑佛光寺就藏在这里。
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前往这里进行考察。终于在7月发现了这座神殿。当屹立于群山之中的恢弘建筑投影至余晖中时,四人激动地跳下毛驴。不早不晚,就着西天最后一抹晚霞,怀着最虔诚的心敲开了庙门。
应门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僧以及他的年幼哑巴弟子。得知来意后那扇庙门“咯吱”一声向四人敞开了。梁思成一行进入“佛光真容禅寺”后,看到出檐深远的大殿,一眼就断定这是一座远远古于之前所见的建筑。
梁思成后来回忆道:“那高大的殿门顿时就给我们打开了。里面宽有七跨,在昏暗中显得更加辉煌无比。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有一尊菩萨的坐像。它的侍者们环它而立,有如一座仙林。”正是在佛光寺,他们第一次发现了中国唐代木构建筑。
由于佛光寺大殿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南台豆村东北约5千米的佛兴山山腰,深藏于两山的山坳中,不在大路上,很难被发现,也为能保存千年提供了条件。
她因势而建,坐东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别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内现有殿、堂、楼、阁120余间。其中,东大殿7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7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据记载,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二人根据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所著《敦煌石窟图录》第61 窟的唐代壁画的五台山全景,注意到佛光寺。
来到五台山几天后,林徽因爬到梁柱上,发现纪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是为有题记的中国最早木造建筑,离今1160年。神奇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佛光寺与1160年前的寺庙几乎没有变化。
佛光寺的得名,源于北魏孝文帝的一次偶遇。据史籍记载,公元478年,魏孝文帝路经佛光山时,机缘具足,佛光显现,瑞相万千,他当即命人在此地建佛堂三间,以资供养,佛光寺由此得名。
据五台山《清凉山志》记载,佛光寺于唐武宗灭佛时被毁,被毁之前的“大佛光之寺”的影像,被描绘于几千里之外的敦煌石窟,可想而知这座寺院在唐宋时代五台名刹中的地位。
现存的唐代木构大殿,集塑像、壁画、墨迹、建筑于一体,是中国目前发现的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第一国宝”。
佛光寺有“四绝”:
唐代建筑:木构建筑堪称杰作,斗栱雄大,出檐深远,柱子粗壮,屋顶举折平缓,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唐代雕塑:殿内泥塑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绝无“千人一面”之嫌。
唐代壁画:淳古笔法彰显唐韵,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供养人,人物衣带飘动,典型的唐画风韵。
唐代题记:题记记录千年史实,除殿内梁下有唐人墨迹外,大门的背后和大门门框立枋上也有唐以来有具体年号的的墨迹多处,未题年月的唐、五代、金以及明、清题记数十处,内容均为游佛光寺的留笔。这些题记墨迹清晰,有极高的观赏和记事价值。
说不尽的名山古刹,看不够的雕梁画柱,赞不够的宏伟建筑,身在这里仿佛穿越时光,跨越时空,触摸往昔岁月沧桑之美,美到令人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