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民国十九年《江苏省砀山县古迹古物调查表》

2022-10-02 12:44:04 3640

摘要: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出版的《明日之江苏》杂志上,刊有江苏省22个县的《江苏省各县古迹古物调查表》,这其中也有砀山县的一份表格。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发了《名胜古迹古物保存条例》,要求对全国的名胜古迹及文物进行调查、摄影、并填...

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出版的《明日之江苏》杂志上,刊有江苏省22个县的《江苏省各县古迹古物调查表》,这其中也有砀山县的一份表格。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发了《名胜古迹古物保存条例》,要求对全国的名胜古迹及文物进行调查、摄影、并填表造册,送部备案。在1929年出版的《江苏省政府公报》上刊有内政部本年七月廿一日训令(第四三二九号):《令催填送古迹古物调查表》。文中有“严饬所属迅速调查填表,务于八月三十一日以前送部,主纫公谊!”;“并将名胜古迹,每处摄影二份,附加说明书,一并呈送来府,以便存转在案。”等语。上述资料内容即是关于这些《江苏省各县古迹古物调查表》的背景由来。

在这份《江苏省砀山县古迹古物调查表》中所列“古迹古物”共5处,分别为“剑甲墓、薛桓襄墓、温庄寺、淤黄河堤、宴嬉台”,表格内容由“名称、年代、地址、所有者、现状、保管、备考”7项组成。表中所载年代止于明代,说明在当时,清代事物尚未归于“古迹古物”的行列。

在当时调查统计这些资料时,这些古迹古物尚有踪迹,或属完好。而九十年后的今天,这些古迹古物要么了无踪迹,要么为后来翻建。只有这些文字档案,还清晰地记录着当时的这些历史遗存。

江苏省砀山县古迹古物调查表

剑甲墓

年代:明

地址:城内(城南)三里许

现状:完好

保管:由其后人保存

备考:明开国功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黄正,死普安州,子孙葬其制勅及所遗剑甲。子琰,南京龙虎卫镇抚,与父同死国事,昆季葬其兜鍪弓矢于剑甲墓之侧。

剑甲墓,原址位于砀山县高铁新区黄草庙村西里许,墓前有碑,中书“忠魂锡壤”四个大字,文革时遭破坏,今已不存。1986年仅在城南小李庄附近寻得残碑一段,尚余“锡”字下半部,“壤”字整体。清《砀山县志》中关于剑甲墓记载内容与“备考”相同。

薛桓襄墓

年代:明

地址:城西南十里薛家口

所有者:十九世孙薛心悌私有

现状:完好

保管:由其后人保存

备考:明开国功臣,讳显,官至大将军,以功封永国公,谥桓襄。

薛桓襄墓即薛显墓,位于砀山县高铁新区薛口村东南。薛显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初封为永城侯,因滥杀无辜被谪海南一年多,后随徐达远征漠北。洪武二十年(1387年)冬,薛显奉诏返回,行至山海关突发疾病而卒,被追封为永国公,谥桓襄。

薛显墓

依明代规制,薛显墓园应有石生像和神道碑等地面建筑,但当时此处紧邻流经砀山城南的黄河东岸,后来就被冲毁了,并封淤在地下,而薛口这个村名大致出于此时。民国十三年(1924年)年,重新整修薛显墓并立碑,请徐州书法家张伯英题写碑文:“明故大将军永国公薛公讳显谥桓襄之墓。”1971年,薛显墓被平毁,但墓碑被宗裔保存下来了。1981年,复筑薛显墓,墓底直径5米,顶高2.5米,并把那块保存下来的石碑重新立起。

温庄寺

年代:五代梁

地址:城东北七里许

所有者:公有

现状:残破

保管:公家保存

备考:梁太祖朱温故里。县治(县志)载,其父兄陵墓在寺西,今已湮没。

据汪本强著《古郡数往》一书考证,温庄寺应为五代梁太祖朱温长兄广王朱全昱的陵墓,其遗址约在砀山开发区常楼村西南,今已不存。明《砀山县志》载:“广王墓,在城北一里。广王,太祖兄全昱。”又载:“安壮王墓,在广王墓侧,王,太祖侄子友宁也。有碑,铭文皆对偶。”

淤黄河堤

年代:明

地址:城北八里许

所有者:公有

现状:完好

保管:公家保存

备考:黄河南北二堤,各长数十里,在县城北八里许。又有月堤、石坝、水闸等工颇巨。为明万历及清隆庆(乾隆、嘉庆)年间筑造,迨黄水北徙,河道淤塞,而堤岸犹存。

砀山县的黄河故道大堤,今天已所剩不多,毛城铺减水闸及附近石坝、河堤是一点痕迹也看不到了。这些黄河故道大堤多数为窑厂取土烧砖挖掉的,比如李庄镇天鹅洲景区内水域,就是由大堤取土所形成。迄今仍存留成为景点的大堤有位于良梨镇的“鳌头观海”和“葛花山”。

民国二十年(1931年),时任砀山县长徐柏堂在《巡视砀山县属各区日记》中写道:“大寨、周寨,东西相距二十余里,途经黄河故道,两面堤高丈余,相距数里,蜿蜒若长城。……”现今在砀山黄河故道是再也看不到那种壮观景象了。黄河故道大堤虽然几乎要消失怠尽,但整个砀山县的黄河故道现已被改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连片果园,如今的新景象依然壮观而更加美丽。

宴嬉台

年代:唐

地址:城北廓内

所有者:公有

备考:台为唐李白《与邑令刘砀山秋夜泛舟燕喜亭池》饮酒赋诗之所,见《李白诗集》及《江南通志》,台虽湮没,碑石尚存。

宴嬉台,原址在旧城东里许,毁于水患,后屡次改建。上表格中地址“城北廓内”是指清代知县郭浩在砀城北门外东侧观音堂处复筑的宴嬉台旧址。清《砀山县志》载:“燕喜台,在旧城东里许,有台,又有亭池。台虽废,池尚存,盖取鲁宋燕喜之意。台下有池,名华池。”

唐天宝三年(744年),李白游砀山,在燕喜台写下《秋夜与刘砀山泛舟燕嬉亭池》诗:“明宰试舟楫,张灯宴华池。文招梁苑客,歌动郢中儿。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令人欲泛海,只待长风吹。”自李白赋诗后,燕喜台名声益著,历代名士频频登临宴嬉台觅古览胜,吟诗唱和,在《砀山县志》中载录有不少关于燕喜台的诗篇。

宋政和三年(1113年), 真州知府李釜书“宴嬉台”三字,授砀山知县徐戡刻石于台侧,遂讹台为“宴嬉”。元延祐三年(1316年),县尹杜郁尝因台址建谯楼,将石碑移至县治前。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旧城圮于河,知县熊应祥于旧城西里许秦家堂建新城(即今城),后又将石碑移至城北门外东侧观音堂处。清乾隆三年(1738年),知县郭浩复筑宴嬉台于此。

宴嬉台碑

1980年10月,在砀城东北渔场(原观音堂旧址)院内出土了宴嬉台碑,碑高175厘米,宽80厘米,上刻“宴嬉台”三个楷书大字,每字约45厘米见方。1985年4月,县政府在砀城西南外环路内侧重建“ 燕喜亭”。1994年秋,在砀城南关酒厂内建亭,置“宴嬉台”原碑于此。2007年,酒厂拆迁,原碑被移至砀山经济开发区宴嬉台酒厂内。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