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山西沁水旅游景点系列:大美中村

2022-10-08 13:08:58 984

摘要:中村镇,地处沁水县西部,东与土沃毗邻,南与垣曲为界,西与翼城接壤,北与龙港相连。中村镇人文资源富集,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文明肇始的下川文化,有舜耕历山的美丽传说,有规模宏大的天然溶洞,有地势险要的丹坪寨,有历经千年的古村落等等,各呈异彩的人...


中村镇,地处沁水县西部,东与土沃毗邻,南与垣曲为界,西与翼城接壤,北与龙港相连。中村镇人文资源富集,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文明肇始的下川文化,有舜耕历山的美丽传说,有规模宏大的天然溶洞,有地势险要的丹坪寨,有历经千年的古村落等等,各呈异彩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形成不同的旅游景点。当你步入此地,就会有种大美中村,风光无限,景景奇丽,处处迷人的感觉。


下川文化

下川文化主要分布于中条山东端的垣曲、沁水、阳城三县毗连的纵横二、三十公里的范围内。文化遗存以下川盆地最为集中。盆地位于中条山主峰——历山的东麓,南北向狭长约4.5公里,东西最宽处2公里,海拔1550米,盆地下伏基岩和周围山峦为寒武纪和奥陶纪灰岩组成,盆地南端有一狭谷,坡度较大,水流由此泄出。


下川地区地层保存较好,遗存最为丰富,故称下川遗址。经碳14测定距今二万三千年到一万六千年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现和发掘。


下川文化以石器为代表,石器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粗大石器,以沙岩、石英岩、脉石英为原料,占石制品总数4.7%;一类为细石器,主要以燧石为原料。细小石器为下川文化最具代表性器物,它包括典型的细石核和细石叶,园头刮削器(指甲盖形),石核式刮削器,雕刻器、琢背小刀,各类尖状器、锥钻、石箭头等。下川文化中除了细小石器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粗大石器,计有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石锤、研磨盘等,其中以磷刀状削器最具有特色。


2014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度中断的下川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再次启动。此次考古发掘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杜水生教授担任领队,就下川遗址的年代范围、所经历的气候变化过程以及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对应关系、下川人对石器原料的对应选择、石器制作技术的演变过程和石制品的空间分析,以及对动、植资源的利用方式等进行考古发掘研究,并于2014年7月14至16日特邀相关专家教授举行了“下川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研讨会”。


下川文化的发现,表明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的细石器工艺已经成熟。代表了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下川大量出现细石器,说明当时已经普遍地使用刀、锯、短剑、弓箭、标枪等复合工具,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开始了新的飞跃。下川文化的发现对于探讨细石器工艺传统的起源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下川文化上承峙峪文化和小南海文化,下开新石器时代早期高度发达的细石器工艺之先河,在华北地区细石器工艺传统的发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历山景区

历山景区位于“中国农耕文明发源地”下川一带,海拔2358米的历山主峰舜王坪,坪顶5400余亩的亚高山草甸,全国罕见。景区覆盖了中条山脉上百平方公里的区域,是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景区由舜王坪草原、舜王故道、娥皇谷、女英峡、下川文化、历山古村落五大景点组成。拥有华北平原上唯一的一块万亩亚高山草原和华北地区最后一块原始森林,被誉为“华北地区动植物物种基因库”。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山景区是中国温带到亚热带的过渡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沁水历山“奇峰峭壁、碧潭飞瀑、云岚霞雾”与“高山草原、古木异植,药草奇花”并存的大观气象。高达97%的植被覆盖率和1000余米的海拔落差,使区内各种植物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征,给予旅行者一天之内游历四季山水的奇特感受。在这里“雄、奇、险、阔”的自然山水景观和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云山、雾海、日出、流霞”景象相伴相生,相得益彰,既体现为北方的雄浑博大,又展示出江南的幽静秀美。


历山是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舜耕治和编制24节气前身《七十二侯》物侯历的地方。这里的山民至今仍居住在由木、石、土、草构筑的形制独特的晋西南传统民居里,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农耕习惯,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古朴民风。他们以舜为先祖,承继舜时代的遗风,为人勤劳而朴素。景区内舜的传说及中国农耕文化的印迹随处可见。历山景区“水净无垢、天蓝无霾、气爽无尘”环境宜人,人文深厚,是您旅行、度假、养生、健身探险、考古、摄影、采风、静心、发呆,感受晋西南民俗民风,体验晋西南美食文化的绝好去处。


舜王坪】 舜,名重华,史称虞舜,炎黄联盟首领。为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据《史记》记载:“舜生于蒲阪,渔于获泽,耕于历山”。舜王坪上至今还遗存有舜王庙。


舜作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过程中部落联盟首领,积极为民请命,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服天下,爱民如子,一生献身治水事业,他的功德世代传诵,在百姓中有口皆碑。历代帝王每每以功德自比于舜,给舜头上加上了耀眼的光环,给舜的身上蒙上了神秘色彩。而广大群众出于对明君的渴望,也把舜帝加以神化。久而久之,舜从部落首领上升为帝,上升为舜王,上升为神,留下了美好的传说和不朽的丰碑。舜当年又是怎样成为首领的呢?传说尧生有七男二女,合称九子,他觉得七个男儿中没有一个是理想的治水人物,于是外出访贤。在历山顶上,他见到了正在耕地的舜。舜耕地时手持皮鞭却不打牛,而是在犁杖的扶手上挂个簸箕不时的敲打,牛听到敲打簸箕的声音,就不停地向前拉,这给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到舜是一个善良的、爱惜民力的人。经过三年的考察,他看到舜耕治的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历山顶上他听到舜弹的五弦琴,口唱《南方》:“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温兮,南方之时合兮,可以彰吾民之财兮。”表达了他治理天下的壮志。尧便下决心,废九子而让贤于舜,并让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后人为纪念舜王,便把他当年耕治的这个地方叫做舜王坪。


舜王坪是历山风景区的主景区之一。景区内植被旺盛、沟壑纵横、山峦奇秀、飞瀑奔腾,自然人文景观众多,有南天门、野猪林、斩龙台、囫囵坡、舜王庙、舜王犁沟等30余处。舜王坪,海拔2358米,为历山第一高峰。坪上有5000余亩亚高山草甸,其南边悬崖峭壁下,是2.3万亩的历山原始森林。起伏的山峦,婉若绿色海洋中的点点小岛,随波荡漾,蔚为壮观。七、八月间,草甸繁花似锦、犹如天宫飘落的地毯。人在花中,云在脚下,真是人间天上。登上舜王坪,朝看日出,云霞烟飞;晚看夕阳,浮于天际;纵俯远山,奇峰叠宕、黄河如丝;横看林海、绿波翻浪、混沟在揽,历山全貌尽收眼底。清朝诗人张尔庸有诗云:“古帝躬耕处,千古迹已迷。举头高山近,极目乱峰低。花开闻幽径,泉水过远溪。黄河遥入望,天际一虹霓”。


女英峡】 女英峡位于舜王坪东麓。北自沁水下川的猪尾沟,南至阳城县西哄哄,全长约6公里。峡内最宽处50余米,最窄处仅10多米。传说舜耕历山时,因洪水泛滥,百姓饱受洪荒之苦。帝一怒之下,凝聚了自己所有的神力,一声大吼,抡开手臂,如同一把巨斧,将山被劈成了两半,洪水从劈开的悬崖峭壁间奔流而下。从此这里风调雨顺,洪水不再泛滥。顺着蜿蜒小径进入峡谷,可以看到水帘洞、泪瀑、一线天、猴吻岩、天缝天窝、天门砥柱等景点。山涧溪水潺潺,湍急处如飞珠溅玉,平缓处若银湖泻波,错落有致,争然出声。流经风、雨、雷、电四大潭后,淡入远山注入黄河之中。


娥皇谷】 娥皇谷位于东川村南二公里处。是历山主要景点之一,也是历山峡谷风光最具有代表性的峡谷。它北起沁水东川村,南至阳城东哄哄,峡景宽度10至46米,长达15公里。峡内百丈悬崖上树木葱茏,怪石奇峰耸,犹如仙山琼阁,瀑布从悬崖顶上飞流直下,大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天生的戟式石梯,相传为舜王当年征战时用千斤戟所劈。峡谷主要以奇潭飞瀑、险峰怪石、奇花异草为特点;以九瀑、二十六曲、三十六潭、四十四峰、九十九石而闻名。峡谷瀑瀑异样,曲曲景新,潭潭不同,峰峰秀迷,石石怪奇.....。


走过过了貌似“三炷香”便是“济公石”,看到栩栩如生的活佛济公,游人便会不约而同的叩首齐拜,祈祷着保佑平安幸福。.再往前走,一副气势磅礴的天然壁画映入眼帘,有山水,有人物,有花卉,有鸟兽,整个画面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感叹天地造化之神工,万物灵性之玄妙。据说也是荆浩当年学画出道之地。真可谓“入山觅无路,岩壑嶂相连;盘曲踏乱石,峻蹭傍深渊”。


丹坪风云

丹坪砦位于涧河村,突兀于历山群峰之中。光绪《沁水县志·方舆·山川》:“丹坪山,县西六十五里。有下叠、中叠、上叠。上叠有泉,巅有平地数十(千)亩,山下为丹壑(丹沟)。”明代乡人张道濬《游丹坪山记》云:丹坪者,盖万山之特也。左右闼峙,水下扰,广十余武。相传宋岳忠武进次朱仙镇,河北所结义寨三十有七之一,今废城尚在。”丹坪寨下叠壁立如城,中叠土石参半,上叠石镵削五六丈,巅上地坦可耕者百余亩。


丹坪山巅风光更为优美,有奇峰,林木花草尽掩映;有清泉,晶莹清澈如碧玉;有瀑布,白练腾空似玉龙;有碧潭,波光粼粼映山色。尤其是山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地坦”良田“可耕者三千亩”,可供居住,可供衣食。张道濬称其为“昔人避世于此,枕漱耒耜之乐,亦山中万户侯也”的隐逸之地,称之为“耕于白云之上,饮于群峰之中,又重关绝崄以键之”的“仙灵幽宅。”


丹坪山确为“仙灵幽宅”,曾为“古仙人炼丹处。”不过,沁水人之所以关注丹坪山,是因为“相传宋岳忠武进次朱仙镇,河北所结义寨三十有七之一”的丹坪砦所在。张道濬曾在文末感叹:“河北忠义寨或一时戍守,岂足久混神区哉?”光绪《沁水县志·方舆·古迹》:“一即丹坪砦,在白华村东,四围壁立,绝顶平坦。”丹坪砦即北宋灭亡后,梁兴等太行忠义社为抗击金兵,在太行山一线所筑三十七砦之一。由于梁兴后来归顺岳飞,成为岳家军,后人常称“丹坪砦”为“岳将军砦。”


自古以来,丹坪砦登山之路只有一条,道路崎岖,石崖陡峭,层层迭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张道濬游丹坪山即走此道。上世纪50年代,国家开发中条山林区,又在丹坪山西南开辟一条运送木材的林道,亦崎岖险要。登上丹坪砦,寨门遗址至今尚存,仅见一通残碑和一堆乱石,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丹坪砦旧时的几处演武场依稀可见,驻兵营寨皆成断垣残壁。站在寨门下,自南而北向东俯瞰远望,涧河峡谷北面的白华村,及以南阳河谷东面的南阳村,历历在目,千年沧桑尽收眼底。大约在岳飞北伐中原失败后,金兵曾经多次围剿攻打丹坪砦。梁兴等深感孤军难支,遂离开丹坪砦,渡河南去。


若干年后,由于丹坪砦有肥沃的土地,丰沛的泉水,渐有民居,形成一个村落,叫作“寨上。”寨上村民都熟悉当年梁兴太行忠义社在丹坪砦抗击金兵故事,当地曾有“金兀术炮打丹坪砦”的传说。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寨上村民陆续迁离而去,只剩几位老人守着这座“千年古村。”山西社科院资深研究员孟繁仁先生,曾专程前往丹坪砦考察,遇到寨上村一位老人。老人痛哭流涕的向孟繁仁先生讲述了梁兴在丹坪砦抗击金兵故事,以及丹坪砦的历史掌故,山水景观与风物人情等等,内容非常真实丰富。老人整整讲了一整天,知道太阳将要落山,孟繁仁先生才离开丹坪砦。孟繁仁先生将老人的讲述,录了四盘录音带。可惜由于孟繁仁先生迁居新宅,这四盘录音不知存放何处,至今未见踪影。


沧桑巨变,往事如烟,不废英雄千古长存,当年战云依然笼罩丹坪山砦不散。今天的人们,如果站在丹坪砦的高处,近观山崖瀑布而听涧河拍岸浪激,远望满山松柏而听林涛声遏青云,再看千沟万壑尽是云雾缭绕,又见铺天盖地到处红花绿草,仿佛还能感觉到当年太行忠义“刊山筑砦声裂空”的群情激愤,目睹到“太行忠义奋如云”的杀敌怒吼,聆听到“两河豪杰皆奋力”的凯歌频传,感慨“千秋英魂或游此”的悲壮激昂,痛惜“森森草树生悲风”的遗恨终天,声讨“和议误国隳成功”的义愤填膺,盛赞太行忠义“请看沁北丹坪砦,一旅还能抗敌师”的英雄壮举。


白云洞

白云洞四周峰峦叠嶂、林木参天、芳草遍地、野花丛生、红楼碧瓦、雕梁画栋、古松盘石、环境幽雅,是理想的旅游胜地,洞内气垫雄伟,极为壮观,温度适宜、冬暖夏凉、洞中套洞,最高处27米,最宽处30余米,景观奇特。漫步在这深达千余米的溶洞,仿佛涉足一座艺术雕塑的迷宫,置于神话般世界,忽悬空垂足,时疏时密然拔地而起,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在五彩灯光的照射下,晶莹璀璨,令人抚掌赞叹。在这景观有钟乳石形成的“童子迎宾”“蘑菇山”,有石笋形成的“擎天巨柱”“林海朝霞”,还有石幔形成的“流岩形珠”“高峡飞瀑”等三十余处,而且景景相连,栩栩如生,既给人以神奇、雄壮之感,又留有虚幻回味之念。


白云洞的形成距今约4亿多年,是独特的“喀斯特”地形,洞内景观是在溶洞形成过程之后,含有碳酸钙的水顺着岩石裂隙流出,水份蒸发后,碳酸钙的水溶液沉淀结晶逐渐堆积而成的,洞内的穴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穴球,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洞前有椋子树一株,初夏白花缀枝,白云缭绕。洞内曲折迂回,景观奇特。该洞已开发近千米,有童子迎宾、神龟探海、猴子送客等大小景点30余处。在彩灯照射下,缥缈神奇,令人称绝。


寺庙文化


上阁龙岩寺龙岩寺位上阁村,占地面积为792平方米。寺为四合院,据记载为金建,现查脊檩有民国24年3月重修字样,但仍保持着元建旧貌。201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坐北朝南,地形前低后高。从山门前面远眺,正中是南殿的后墙,面阔三间,东边建面阔二间的楼房,仲楼、山门,各占一间。


据现存建筑结构判断山门为金代建筑。山门饰有木门匾,两边饰立木柱、直达上下,步人山门踏数级石阶可通院内,现人为堵塞,不能通行。西边也建二间楼房,下层有一小园拱门可通内外,上有一阁,名河神楼。寺院东北角辟开一门,门阔一间,现供通行。


寺院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中开殿门,两边各开一窗。前砌平台,宽一米,高一米。殿前无柱,檐下由一直径约 1.5 尺的木梁横通三间,上托七组木拱。单檐悬山顶,脊为琉璃构件,饰多组二龙戏珠图案。椐乡民介绍,殿内正中供奉佛祖圣像,两边站立十八罗汉,现圣像无存。建筑风格为元代。


正殿东西各建三间耳殿,檐前由两根木柱支撑,上无木拱,屋顶檐口塌圮。 南殿八米见方,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坡度平缓,双下昂,斗拱粗壮,真昂,侧角生起显著,四角各有一组木拱,南面有三组木拱,东西北面各两组木拱。梁架用方木有叉手、儒柱、驼峰。脊刹脊兽为琉璃构件。南殿左各有一石梯,可通钟楼和河神楼。院内东西各建有五间楼房,现保存完好。


蒲泓福胜寺】 历史名胜古刹“福胜寺”,地处历山自然风景区深山幽谷,位于沁水县城西南四十里处的中村镇蒲泓村,是沁水县西南部最大的名寺,气势宏伟,规模壮观,历史悠久,名扬中原。1997年4月7日被晋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胜寺”始建于宋治平年初(公元1064年),重修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4年),经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绪、历经沧桑,几经修缮,至今已有944年历史。整个建筑占地2.8亩,南北长68米,东西宽28米,共计1904平方米。   


据皇明万历二年,仲月重修福胜寺碑记:宋治平年之初,东京相国寺高僧洪武大师曹智家,云游名山,于蒲泓村东,古塌圪立阑松之处,遗舍俐佛脂,其地前后左 右,佳气葱茏,北忱傲山,南面舜王坪,阜山雄其左,丹坪峙其右,景之所以为奇也,院中古塔屹立,其土如米,其香如阑,松柏之林,砻密如盖,地之所为灵也。是年相国寺门徒,行脚历兖豫,涉荆湘、托钵化缘,慕资始建福胜寺。后屡有兴作,不悉碑记。  


据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碑记:瞻见福胜 寺者,居蒲泓村东,宝刹后宫中央供大雄殿佛,左伽蓝右护法,南有菩萨君像,前有四大天王殿,山门上有阁中昆虞佛,东文昌、西药王创修于宋治平之年,历代增 修不一而足挔古如兹。名师高僧云游宝刹,仰观精舍宏伟壮阔,门徒众众,盛况空前。  


少林寺二十七代高僧,曾在福胜寺任主持方丈。有关福胜寺史话,传说甚多,现存明万历以来数多碑刻文字记载较详。


福胜寺,不仅是古老的佛教名胜,而且是培育革命人才的摇篮。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系晋豫区(后归太岳区)领导的沁南县。福胜寺所在地蒲泓村为沁南抗日县政 府的活动、避身、联络驻防地点。为了培养我党急需的抗日干部,经晋豫区党委批准在福胜寺建立了全县唯一的一所沁南县抗日高小(实为干校)。先后招收十个班 次学员。随时为我党政军提供、保养急需干部,到解放战争时有近千名学生(不少人等不到毕业奔赴祖国各地工作)成为革命精英栋梁之材。  


当年晋豫区和太岳区的主要领导聂真书记、陈赓将军、王新亭将军、孙定国司令、唐天际将军都曾到沁南抗日高小视察和要人、要干部。沁南抗日高校与附近的“抗大太岳分校”遥相呼应是当时沁南县境内唯一的两所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摇篮。   


福胜寺始建于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年),重修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4年),经朝历代,几经修葺,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寺院南北长68 米,东西宽28米,占地面积1904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规模壮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晋豫区(后归太岳区)领导的沁南县 活动所在地,一九四三年经区党委批准,曾在福胜寺建立了全县唯一的一所“沁南县抗日高小”,到解放战争时期有近千名学生奔赴祖国各地工作,为祖国培养了大 批革命栋梁。  


福胜寺从中轴线上分别座落着山门,天王殿,舍利塔,观音殿,大殿宝殿及两廊厢房等建筑物。山门坐北朝南,前有照壁一座,花墙随壁围寺。南边无路,从寺东拾阶而上可达山门。照壁前原有兰松一棵,盘根错节,枝繁叶茂,俗称迎客松,招迎十方高僧,香客。现树无存。


山门四柱顶楼,为两层楼建筑。头阁三间,两侧内梯各占一间,山门两侧各有楼房数间,上下共计二十二间。头阁内供毗卢佛像,东室供文昌,西室供药王。山门 前柱下石柱基雕刻精致,诗图并茂。前柱上方,楼杆下端装饰木雕图案三幅。中间一幅为唐僧师徒四人及白马去西天取经行走图案;左右二幅为苍龙腾飞、壮丹环身 图案。大门口塑有两尊把门金刚,立眉瞪眼,狰狞威武。门下设有机关,踏之即来,使人惊畏。  


步入山门,来到前院。前院地势比较狭窄,正北三间平房是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墙有壁画,前后开门。天王殿东西两侧各建有两层楼房,左楼上为鼓楼,右楼上为钟楼,楼下各有门洞直通中院。前院无东西厢房,东南侧有一小门可通寺外,供惊畏把门金刚的香客出入寺院。


中院亦叫塔院。院中建舍利塔一座,呈六角形、高十三级,塔下修暗室一间,有梯与地面相接。塔左右为伽蓝护法。现塔已倾圮。东西两厢修两层楼房,上下共计三十六间。塔北为中殿后墙,属后院南殿。中殿两侧与东西厢房之间各留丈余宽通道,上一台阶即进入后院。   


后院正北上五级石阶即是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粗壮,八根石柱支撑,后柱立于室内,前柱贯连通窗。佛祖盘坐在正中莲花台上。座底东西有洞, 下有风潭,吼声呼呼,以手试之,阴风凛凛。佛祖左右塑伽蓝护法,东西两边排列十八罗汉塑像,形态各异,相貌毕真。现大殿已倾圮。  


南殿为观音菩萨殿。前檐施方形石柱两根,柱头施大额枋,上有七组木拱。面阔三间,内供菩萨像。梁底悬空木雕浮刻西天取经系列图案围屋。后院东西各修三间禅房,立柱出檐结构,楼上饰有楼杆。后院中现遗留四块大石碑。石碑高约三米,宽约一米,厚三十公分,两块高距在大石龟上,两块倒在地上,风剥日晒,碑上字体已不太清晰。


福胜寺历史悠久。据明万历二年“重修福胜寺记”载,宋治平年初(约1064年),东京相国寺高僧曹智密,云游至斯,坐化在蒲弘村东屹立的兰松处。其门徒四处募资,始建福胜寺。   


嘉靖十二年,时福胜寺住持祖福携其弟子普登、普雨等人重修正殿五间,历时十四年告竣。嘉靖四十年,塑圣像三舍,加以金饰。隆庆辛未春,重起天王殿三间。其间院主祖宾、普登、洪训为之辅翼,乡人谭义,帅承恩,郑文道,帅文冈等人共襄胜举,输力输财各不同,而诚心乐善则一也。  


明万历二十五年“创建观音暨塑妆诸位圣像碑记”载,明万历六年,僧洪慈同合寺众僧,复建观音中殿三间。僧普登、门徒洪志,于十余名志同道合的僧众,于万历二十年,转化十方,募资塑毗卢佛,三大士,菩萨,罗汉,诸王及闫君等众,妆绘金饰,躬自为之,厥功告成。   


据清康熙十二年“福胜寺住持比丘慈泉记”载,比丘性仁,号慈泉,俗姓张氏,蒲弘村人。幼年体弱多病,五岁时出家福胜寺为僧。1627年,慈泉十八岁的时 候,随师傅到高平县仙井里听叶巅大师讲经,受到启发,以后便刻苦自修,从不偷闲。又随师傅西游,视野大开,他精心研究佛会音乐,每出主佛事,颇受赞许。当 时有个香林大师,见慈泉天资聪慧,心善好学,便告诉他的师傅,可把禅房机密经文交给他。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慈泉因战乱避于阳城县开福寺,在那里 他精心研读了《法华经》,很有造诣。崇祯十五年,慈泉拜谒五台山大显通寺,第二年,又朝见少林寺,聆听少林寺第十七代弟子心悦和尚讲授佛家机缘。清顺治元 年(1664年),慈泉到阳城海会禅院讲授《般若经》,又先后到开福寺、云峰寺等地讲授《法华经》,普度弟子百余人。经过几十年的云游,慈泉又回到了出家 时的蒲弘福胜寺。由于兵战和灾荒,寺院荒废,众僧离散,原有的五十多间房子也毁坏十之八九,四十余名僧人,只剩下立洞弟子等二人。慈泉触景生情,悲愤无 比,决心重振福胜寺。于是他和立洞师徒二人,到处化缘布施,很快就建起了观音殿、钟楼山门,并创建了前院的一座十三层宝塔,又修造佛殿一院,殿西静室一 院,东西厢房各三楹,还有大殿塑金佛一尊,菩萨两尊,使荒废的古寺面目一新。  


据清同治二年“福胜寺照文师祖证道碑记”载,照文师祖生于乾隆四 十九年十一月,礼福胜寺本琏大师为师,年中岁,渡湖南湖北二省,历荆湘二处化募,归而重修山门、头阁,妆塑文昌、毗卢、药王神像,计上下二十二楹,暨大门 内神像,外照壁,一切花墙,砌路等工程。道光二十三年,师祖亲出己资,重修后院三大士殿三楹,补葺东西角房,护法殿,以及修葺东西各禅室上盖下墙,临终嘱 徒重修西禅室上下六楹,大殿阶石数十丈。


据蒲泓村村委资料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由本村守寺人杨贵春,靳维杨,郑占魁对寺院又进行了一次修葺。俗话讲“外地的和尚会念经”。观福胜寺历代高僧均为本地人氏,比丘慈泉更是本村人。这是福胜寺佛教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  


文后用首拙诗来寄托我的心声和祈愿:宝珠蒙尘色暗淡,埋藏深山人见罕。有朝一日因缘熟,灿烂光辉映山川。


中村西祥寺】 西祥寺原名西寺,位于中村村,占地面积1470平方米。该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分上下三院,第三院特高,显得气势雄伟。全寺有正殿、配殿、看台、两廊、南等建。创建年代不详,据花梁记载:大清嘉庆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辛丑吉日时立柱上花梁主木系丙子相三柱同心建造三门自造来保全镇人等吉祥是为志耳。现存为明清建筑。全部建筑规模雄伟,布局特制,由高而低,有亭台的形式,平面呈方形,加之有钟鼓楼,更为玲珑可观。登寺楼远眺,四面环山,苍松翠柏,林木参天,,佳气葱茏,,南山藏龙,北山卧凤,西有虎山,东观日出,深山斗城,世外桃源,令人心旷神怡。一九八二年七月一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祥寺有三座山门,这在普通寺院里是比较奇特的。中间大山门为二层建筑,下边有三个门洞,,(现因故堵砌未开放)上层为南戏台。东西各另有一山市门。步入东山门,可进入前院和东跨院。东跨院宽阔宏敞,建有三排平房,原为学校教室,靠北边建有一排窑洞。从西山门可步入前院和西跨院,西跨院是一空旷之地,原是学校操场。


前院南边上为舞楼,面阔三间,,前檐通木梁,直径约二尺,上托七组单木拱,下是中山门。前院东西两厢各有楼房六间,青瓦铺顶,墙体门窗保存完好,九十年代曾在这里安过学校。


跨五级石阶就来到中院,它和前院没有院墙之隔。东西各建有三间楼房。靠近上院的墙下,东边建有钟楼,内挂铁钟;西边建有鼓楼。钟鼓楼分别为两层建筑,下层开一小园拱门,上为阁楼,从上院可分别进入钟鼓楼内。


上院和中院的落差较大,有十七阶石阶连接上下。正前方为献殿,门楼高耸,五尊木拱结构奇特,雕刻精美。门楼前施有两根木柱,下垫石制础石。门两旁各蹲个小石狮,十分可爱。门楼东西两边为献殿,面阔各三间,进深二间,卷棚顶。献殿无有墙体门窗,南面饰有花墙。


上院院落不大,,结构紧凑。北面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方形,单檐悬山顶,青筒瓦铺制。正殿东西两边各有配殿三间,西北角上有一小门可通寺外。


岁月沧桑,神州沉浮。沉睡了二百多年的西寺,又开始焕发青春。2008年,中村村委在太原请了一位佛教师傅,对寺院建筑进行全面的规划维修,改名为西祥寺。从此,一座崭新的寺院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大美中村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旖旎的自然风光令人心旷神怡;大美中村是一首壮丽的诗篇,博蕴的人文景观令人赞叹不已;大美中村是一曲远古的歌谣,奇趣的神话传说令人回味隽永。走进中村,感受仙境一般的天地,品味厚重的虞舜文化,聆听美丽的故事传说......这样美好的意境,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王扎根)






来源:沁河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