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山西榆社: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

2022-10-07 21:30:16 361

摘要: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马骏 记者 | 荆文娜 崔志强“村子以前出门就是沟和坡,一到晚上挺人的。”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高家庄村村民冯捞江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座落于太行山中段西麓的榆社县是山西省级贫困县,2014年有贫困村151个,贫困人口...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马骏 记者 | 荆文娜 崔志强

“村子以前出门就是沟和坡,一到晚上挺人的。”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高家庄村村民冯捞江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座落于太行山中段西麓的榆社县是山西省级贫困县,2014年有贫困村151个,贫困人口17035户,共计48144人,建档立卡初期贫困发生率高达42%。

要改变这些地区贫困群众的生活,易地扶贫搬迁是根本出路。2016年,新一届榆社县委、县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了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榆社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郝亚峰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全县4028户9613名易地搬迁群众全部迁入新居,其中,进城群众6735人,约占70%,是晋中搬迁人口的1/3、榆社贫困人口的1/5、当地农业人口的近1/10;整村搬迁村有68个,共计搬迁群众6104人,占比63.49%;此前榆社县68个移民村的旧房破窑已全部拆除复垦,其中,整村流转11个村。榆社县是晋中市搬迁任务最重、搬迁难度最大的县,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从老土窑搬进新楼房

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走进冯捞江搬迁后的小区——榆社县城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文景园小区。在这里,楼房整齐美观,道路平坦宽阔,小区的文化广场设施齐全,周边的绿地郁郁葱葱……据介绍,榆社县在充分尊重搬迁户主体意愿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城镇化进程和搬迁人口集中度等因素,通过“自下而上申报和自上而下规划”双向运作,采取“一次性规划布局、一次性开工建设”的办法,投资5.5亿余元建成了18.6万平方米的9个安置小区,其中县城3个、乡镇6个。榆社县还将县城3个安置小区纳入社区化统一管理,全面开展“村改居”工作,真正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

对于老人而言,看病和养老是首要问题,而特困群体存在“医院当养老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榆社县在文景园小区东边建起了文峰敬老院,榆社县中医院专门安排25名医生及护理人员,坚持“每日在岗、季度轮岗”,为当地特困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通过“特困供养金集中使用+社会救助和财政补助”的运行方式,榆社在全省率先探索“公建公营”医养结合模式,目前已接收特困群众92人。

“易地搬迁‘搬得出’仅仅是第一步,确保贫困群众‘稳定住’才是关键。”榆社县委书记张英杰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下一步,我们将统筹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重点聚焦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坚持迁出地与迁入地同向发力,积极推动搬迁村资产资源入市增值增收,强化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探索‘党建+便民+就业+综治’为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全力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土饭碗”变成“铁饭碗”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解决全县群众特别是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增收问题,近年来,榆社县委、县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持续加大扶持力度,累计投入车间建设资金2775万元。各乡镇先后引进平遥久冠、森宏服饰、恒塑管道、盛祥箱包等生产企业,通过常年用工吸收群众参与扶贫产业发展的方式,实现当地贫困人口就业。

当地坚持“边建安置小区边建扶贫车间”“先挣钱、再花钱”的理念,做到就业与入住同步。张英杰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由当地政府出资8000余万元盖起了3.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引进7家劳动密集型企业、1家本地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撬动了1600余万元的社会资本,建成投用东汇扶贫产业园及6个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了2000余个就业岗位。

榆社县县长韩军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说:“解决好搬迁群众的生计问题,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核心所在。我县针对不同群体,统筹做好‘开发式扶贫’和‘保障式扶贫’两篇文章。”针对青壮年劳力,采取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的办法,让其“走出去”就业;针对普通劳动力,通过搬迁小区配套建设的扶贫车间实现就地就近就业;针对居家妇女、老年人等半劳力,当地积极开发“居家灵活”就业岗位,让其在家就能从事气球加工等工作,实现足不出户就能稳定增收;针对搬迁进城的特困群体、失能老人,榆社则将其安置在敬老院,让这些特殊的贫困群众真正能在新环境中住下来,生活得更有幸福感。“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稳就业’‘强保障’作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重中之重,巩固好脱贫成果,让搬迁群众与全县人民一道,更高质量地迈入全面小康。”韩军说。

山西森宏公司员工李艳霞是箕城镇北枣林村人,搬迁前,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丈夫打零工和经营10亩土地,年收入仅2万元。搬迁入住后,李艳霞成为了扶贫车间的第一批员工,仅个人年收入就达2.4万元,超过搬迁前家庭收入的总和。

生活在云竹镇西庄村的段菊平,从小到大几乎没离开过家乡,对搬迁后的生活着落心存顾虑。经过乡村两级干部的走访交心,段菊平积极主动搬迁,并顺利进入云竹镇扶贫车间务工,“土饭碗”变成了“铁饭碗”,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李艳霞和段菊平的脱贫致富经历,是榆社县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榆社县坚持产业扶贫与易地搬迁紧密结合,把增加就业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方式,打造了“转移就业、车间就业、居家就业、公岗就业”4种模式。昔日“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扶贫车间成为搬迁人口就业、增收的主要渠道,有力地保障了当地群众稳定增收。

“被扶者”变成“参与者”

拆旧复垦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最后一环”。在拆旧复垦之初,榆社县进行了“交易和流转”的捆绑,不仅让一块土地“双份收益”,更重要的是让闲置资源变成了有效资产,实现了人的搬迁与资产转移同步。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榆社先行将68个整村搬迁村可拆旧复垦的2000亩土地通过土地增减挂钩、省内易地交易的方式进行处理,获得了3.6亿元的“第一份收益”;同时将复垦耕地与原有非承包耕地连片打包整合,按照整村流转每亩奖励300元、流转100亩以上每亩奖励200元的标准,引进工商资本,加快流转入市,收获了“又一份资金”,做到了旧村收益不减少,新村收入有增加。

云竹镇巴掌沟村2019年拆旧复垦后,被毗邻的山西十四只绵羊种业公司第一时间列入“太行奶绵羊”产业园种羊基地。村内原有耕地398亩。今年拆旧复垦36亩,共计434亩,每亩平均以650元的价格整村流转,仅此一项就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8万多元。

原住在社城镇西庄村的籍建刚,因患有轻微脑梗,还有老父亲需要照顾,因此无法外出打工,只能和弟弟在村里种着6亩耕地度日,年收入仅3000元左右。2019年,搬迁入住社城村易地搬迁小区后,籍建刚除了耕地外,又多了几项收入:小龙虾养殖分红500元、中药材种植分红500元、社城镇中药材种植基地打工收入9100元、搬迁小区担任保洁员收入2000元,累计新增收入1.21万元,总收入达到1.51万元,是搬迁前的5倍。今年,籍建刚用自己挣的钱流转了14.5亩土地开始发展经营,已然由一名脱贫攻坚的“被扶者”变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