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山西闻喜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

2022-10-08 14:57:40 3169

摘要:山西闻喜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张国维闻喜县位于晋南中部,西临峨嵋岭,东靠中条山,凍水由北向南穿过县境,同蒲铁路从中部穿越而过,是个旁高中低、山水相绕、交通便利的带状盆地。为了解晋南的古文化面貌,特别是为探索夏文化,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

山西闻喜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

张国维

闻喜县位于晋南中部,西临峨嵋岭,东靠中条山,凍水由北向南穿过县境,同蒲铁路从中部穿越而过,是个旁高中低、山水相绕、交通便利的带状盆地。为了解晋南的古文化面貌,特别是为探索夏文化,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陆续在此做过古遗址的田野考查工作。1986年以来,地、县文物工作者又对该县进行了较详细的田野普查。现就1987年5至7月地区文物普査队调査的几处主要古文化遗址简报如下(图一)。

一、刘家庄遗址

遗址位于闻喜县东北部的后宫乡刘家庄村东侧,东、北两面靠原,南距古河道大沙河100余米,处在原水之间,是古人类生息的理想场所。村南30余米的路边断崖上暴露有平底大灰坑,内含敛口带流红陶罐,双线黑彩红陶盆等残陶片。村子以东,断续发现有少量的灰坑与陶片。村东一千余米的青水岭,于原凹处有一片茂密的杨树林,林子北面的断崖边,暴露出宽30米,厚2.4米的灰土层,内含大量的红陶片与少量残石器。距地表深2-3米的文化层中发现一块自然砾石,稍经加工,长30、宽25、厚12厘米,呈方形。周围暴露有厚7厘米的草泥土烧结块。由于长年累月的雨水侵蚀,田梗上,水渠边,到处可拣到残陶片。遗址东西长约1000、南北宽100米。文化层较厚,包含物较单纯,为仰韶文化堆积。

釆集标本以陶器为主,共40余件。以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和红褐陶为主,夹砂灰褐陶次之。彩陶发现甚少,主要绘于盆口部。器形有盆、罐、钵、尖底•瓶、纺轮之类。

彩陶盆1件(HL:35)0泥质红陶。斜折沿,弧腹。沿部饰红陶衣,沿下饰黑彩双线波浪纹(图二,15)。

素面大口盆泥质红陶oHL:1,平折沿,唇下卷,斜直腹(图二,1)°HL:2,口沿斜下折,圆唇,腹稍孤(图二,7)。

素面直壁盆泥质红陶。HL:11,平折沿,锥形唇,腹微弧(图二,8)。HL:12,平折沿,圆唇,沿下有数道凹弦纹(图二,3)。

带流罐1件(HL:36)。泥质红陶。敛口,沿外有流,小平底(图二,14)。

敛口折沿弦纹罐HL:13,圆唇,腹弧较小,凹弦纹饰于领下(图二,4)。HL:10,方唇,沿上起棱,通体饰弦纹,腹部最大径靠上(图二,13)。HL:20,体小,圆卷唇,腹壁较直,饰弦纹,最大径靠下(图二,17)。

折沿罐HL:7,圆唇,沿下有零星划纹(图二,6)。HL:6,方唇,唇上有小凹槽,腹饰零星划纹(图二,9)。

侈口罐1件(HL:8)。喇叭口,腹残(图二,5)。

直壁罐1件(HL:27)O夹砂褐陶。口沿内折,沿下有一孔(图二,12)。

钵1件(HL:3)。泥质红陶。残。尖唇,斜腹微弧,素面(图二,2)。

小口瓶2件。仅保留残口沿。泥质浅红陶。HL:24,侈口方唇(图二,10)oHL:25,圆唇内折沿,斜腹内收(图二,11)。

尖底瓶1件(HL:19)o仅留底部。夹砂红陶。有泥条盘筑痕迹,锐角尖底(图二,16)。

纺轮1件(HL:28)。圆饼形。径4.5、厚1.1厘米。

骨簪1件(HL:32)。长圆锥体。残长8、径0.5厘米。

刘家庄遗址釆集的陶器皆为红陶,质地纯正,除少数彩陶和罐腹部饰弦纹与划纹外,无纹饰者占多数。其中彩陶盆与庙底沟类型的弧线母体彩陶纹饰相近①,带流罐与芮城西王村仰韶晚期带流器有相似之处②,尖底瓶底部近直角,也与晚期同类器物接近,故此遗址应定为仰韶晚期。

二、冯家庄遗址

遗址位于县城东北7公里的下阳乡冯家庄西北,南近太风公路,北枕峨嵋岭。东西长200、南北宽100米。集中分布于村西北的烧瓦窑土塘四周。土塘分东西两大部分。东塘北侧断崖上发现一片距地表深4、长3、厚0-04米的黑土层,内涵皆为碳化谷物,粒形尚完整。堆积层含仰韶、龙山陶片,地面釆集到仰韶彩陶盆残片及石斧1件。东侧靠村口有一个底宽3、深3、口距地表深1.2米的大灰坑,堆积层包含物不多,仅发现一块龙山陶罐残片。西塘北侧发现一个底宽3、距地表深4米的大灰坑,内含单把残鬲、残石器等。南侧土疙瘩边有一座竖直残窑,窑壁坚硬光平,红烧土厚5厘米,上部被取土破坏,残口距地表深2米,残壁高1.3、底宽0.6米。另外,在第四居民小组麦场边北墙基下发现两个大灰坑,暴露部分厚1米,东坑宽4.2、西坑宽2.6米。

遗址文化层内涵丰富。据群众反映,过去在平田整地和瓦窑取土时经常发现大量陶片和灰土。

釆集标本22件,其中21件陶器,1件石器,分别为仰韶和龙山时期遗物。

仰韶文化陶器

彩陶钵XF:10,泥质红陶,黑彩,敛口,口沿外上下各饰一条宽带,其间绘波浪纹(图三,1)。

彩陶盆皆残片。泥质红陶,黑彩。XF:11,红衣,上部饰横条带,下部绘三道竖宽带(图三,5)。XF:20,白衣,绘三道横条带(图三,6)。

罐2件。折沿。XF:3,夹砂褐陶,折沿处宽厚,呈锐角,圆唇(图三,2)。XF:21,夹砂红陶,折沿圆滑,腹弧较小(图三,7)。

尖底瓶1件(XF:6)。红陶白衣,宽平折沿,直壁,外饰交错划纹,形状与常见尖底瓶不同,也可能是一种小口瓶(图三,3)。

龙山文化陶器

鬲7件。皆夹砂灰陶,袋足。XF:7,单把,疏绳纹,腹体较瘦(图三,12)。XF:17,单把残,密绳纹,足尖稍外撇(图三,13)。XF:8,仅保留袋足,无实足心,足形圆鼓,与XF:17显然有别(图三,4)。另外,还采集到一件残鬲腹片(XF:9),饰鸡冠形鎏耳(图三,11)。

罐2件。XF:I2,夹砂灰陶,侈口,束颈,沿下饰绳纹,间有横向不规则划纹(图三,9)oXF:1,青灰有光泽,类似原始釉陶,折肩,腹内收,饰多道弦纹与竖篮纹(图三,8)。

器盖1件(XF:5)。夹砂褐陶,上部有弓形鎏手,饰绳纹(图三,10)。

该遗址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与芮城西王村仰韶早期及庙底沟同类器物纹饰相近,应属于庙底沟类型范畴。龙山文化的单把鬲与夏县东下冯龙山晚期的II式单把鬲H240:13③及垣曲龙王崖H式鬲H01:3④器形相似。青灰光泽的罐残片XF:1与东下冯报告描述的绿陶折沿罐“原始青瓷片”差别不大,鸡冠形鑿耳鬲也能从东下冯遗址找到痕迹,故此龙山遗存应和东下冯龙山晚期同属一个文化类型。

三、南白石遗址

遗址位于县城东26公里的白石乡南白石村西部。西、北、南三面环沟,东靠坡。从东往西地势由高向低倾斜,为阶梯状台地。遗址主要分布在爬头与庙嘴疙瘩两个土岭上,一条通向田间的小路把遗址东北、西南向连接起来。爬头文化层位于上部的三级台地上,暴露部分厚1.8至2.5米。庙嘴疙瘩位于上部二级台地上,暴露部分厚3米。两土岭相距50余米。遗址东西长约1500、南北宽约800米。

遗迹分灰坑、居住面、瓮棺葬三类。

灰坑4个。皆分布在爬头台地路边由东向西的断崖边。圆形袋状,平底。H1底距地表深1.8米,H2深1.3米,径皆2米,两坑相距4米。H3距H2为8米。H3径5.5米,H4径3米,距地表深皆2.5米,两坑相距15米。灰坑内含大量陶片。

居住面4处。其中爬头1处,庙嘴疙瘩3处。F1位于爬头上部二级台地北侧,长2.3、距地表深2.5米,白灰面,厚0.5厘米。其下有3厘米厚的灰白色草泥土,草泥土下是经过烧烤处理的红色土。F2位于庙嘴疙瘩南侧,长1.8、距地表深2.5米,白灰面,灰面下未发现有处理痕迹。F3值于西侧偏北处,长3.45、距地表深3米,白灰面,灰面下抹有一层2厘米厚的草泥土,白灰面两端保留10厘米高的残壁,应为墙裙。F4在F3不远的北面,为草泥红烧土居住面,长1.2、距地表深3米。其做法是,先取好地平,然后于平面上抹一层0.6厘米厚的草泥土,再进行火烤加工,这样,便显现出10厘米厚的红烧土层与烧结的灰色草泥土面,起到既防潮又坚固的双重作用。

瓮棺葬1处。发现于爬头台地东侧,为两个夹砂褐陶直口椭圆形圜底罐相扣,罐为手制,饰粗绳纹,间有弦纹。罐内尚存碎骨,应为小孩葬。

共釆集遗物标本61件,其中46件陶器,15件石器。分仰韶、龙山及东周诸时期。

仰韶文化陶器

尖底瓶1件(BN:35)。泥质红褐陶,二层台口沿(图四,6)。

盆2件。泥质红陶。BN:34,折沿,沿部饰黑带,腹部亦有黑彩,残片太小,纹形无法辨认。

甑1件(BN:41)O泥质红陶,算上有不规则方孔,甚残。

龙山文化陶器

鬲2件。单把,仅保留口部。BN:4,夹砂褐陶,领高7、耳宽2.3厘米。BN:19,领高5.5、耳宽4.7厘米,浅灰繭。

斝1件(BN:5)。残口沿。夹砂灰陶。沿周饰泥条附加堆纹,腹饰斜格状堆纹,通体绳纹(图四,l)o

折沿罐夹砂灰陶。BN:12,斜折沿,沿下饰绳纹(图四,2)。BN:11,平折沿,腹饰绳纹(图四,ll)o

宽折沿罐BN:7,圆唇素面鼓肩(图四,12)。BN:10,双折沿,唇向里卷,饰浅划纹(图四,10)。

缸2件。直壁,口沿皆饰附加堆纹,夹砂黑褐陶。BN:32,斜唇,沿周饰附加堆纹,堆纹上饰上下二道绳纹。壁厚1.3厘米,仅保留残沿。BN:16,方唇,周身饰绳纹,厚1.5厘米(图四,5)。

灶1件(BN:25)。夹砂灰陶。仅保留火膛口残片,瞠口周饰附加堆纹,壁饰绳纹。

东周陶器

鬲仅采集到残足、裆等6件。夹砂灰陶,饰绳纹。BN:33,足根较尖,稍內收(图四,8)。BN:31,足根较粗,实足心略长(图四,7)。

盆2件。泥质灰陶。BN:18,宽平沿,圆唇,浅腹(图四,4)°BN:8,宽沿稍斜,腹较深微曲(图四,3)。

罐1件(BN:17)。泥质灰陶。高领折沿,饰绳纹(图四,9)o

豆4件。皆为残豆盘或豆柄。形制略同。泥质灰陶。一件为浅盘。一件为喇叭形豆柄。

南白石遗址面积宽广,文化层堆积较厚,包含物极其丰富。仰韶期的尖底瓶与侯西铁路古遗址调査釆集的小口重唇尖底瓶相同⑥,应属庙底沟类型。龙山期的白灰面房基、圆形袋状灰坑皆与东下冯龙山晚期相同或完全一致。宽折沿罐、直壁缸也皆与东下冯同类器物相近③,故此也应属于同一类型。东周遗物也可从侯马一带春秋时期器物中找到线玄。

四、店头堡遗址

遗址位于裴社乡店头堡村,整个村庄坐落在遗址上。南至与东吴村交界的壕沟,其余三面皆至村边。基本呈方形,长宽均约500米。村内到处可见到文化层与大型灰坑。陶片几乎俯身可得。第三居民小组巷口断土层边有四孔现代土窑,窑顶全是文化层堆积,长约15米,其东侧一段可清晰分出层次,共七层,分黄土、灰土、黄土、灰黄土、灰杂土、黄杂土、灰黄土,每层厚20至30厘米不等,包含大量的仰韶与龙山文化遗物。

仰韶文化陶器发现尖底瓶1件(PD:12)o泥质红陶。二层台口沿,颈部饰交错划纹,外口径10.5厘米(图五,l)。

龙山文化陶器

豆1件(PD:3)。夹砂灰陶。残存喇叭形柄,柄上下排列三孔,残高14.5、底径16.5厘米(图五,6)。

折沿罐2件。夹砂灰陶。沿下有一周附加堆纹。其中PD:4堆纹上有压指紋。

高领罐2件。夹砂灰陶。PD:2,高直领斜折沿。PD:5,喇叭形口沿(图五,8)。

碗1件(PD:8)。夹砂灰陶。喇叭口,小平底。口径12、底径3.2、高5厘米(图五,4)。

鼎仅鼎足1件(PD:10)o夹砂褐陶。扁平,上宽下窄有收分,中部加扉棱(图五,3)。

该遗批釆集的尖底瓶口沿与庙底沟仰韶文化同类器物较相似⑦;平底碗、高领罐则有三里桥龙山文化泥质灰陶同类器物的成分;而鼎足又与庙底沟第二期文化同类器物近似。因此,要准确判断该遗址的文化属性,还需进一步做工作。

五、郭家庄遗址

遗址位于县城西南7公里的郭家庄乡郭家庄村北。南北长约100、东西宽70余米。遗址南至第三居民小组占居的明代城墙。于北墙的东北角墙基下压着一个长6米,暴露部分深0.55米的大灰坑,内含实心鬲足与陶罐等残片。灰坑以北约50米处的烧瓦窑土塘断层上,亦发现有距地表深0.8、厚0.7米的文化层,内含陶罐、陶盆之类残片,据采集标本观察,此遗址属一处商代遗存。

遗物包含不丰富。釆集标本11件,其中10件陶器,1件石器。

陶罐3件。皆为残片。夹砂灰陶,形制不明。其中GG:1肩部饰雷纹。

陶盆4件。皆残,夹砂灰陶°GG:8喇叭形大口,饰绳纹(图五,7)。

陶鬲3件。夹砂灰陶。GG:2,宽折沿稍曲,腹饰绳纹(图五,2)。GG:4,曲折沿,沿外有二道凹槽,饰绳紋,腹部有凹弦纹(图五,5)。另外,GG:5为一鬲足,锥状实心,残长5.3厘米。

郭家庄遗址釆集标本不多,但器形比较典型。鬲及实心鬲足皆与东下冯商代前期⑧、郑州南关外商代遗址中层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⑥;大口盆与南关外中层出土的I式盆口沿相近,故此应属于商代前期遗址。

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在晋西南地区分布很广,且密集,过去虽做过一些集中性的发掘工作,但要全面认识这两种文化面貌似乎还有一定距离。各地的同期文化除有机联系的相同处外,还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地域性差异。从此次调査的十来处遗址观察,它既受到豫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河南龙山文化的影响,又同时受到陕西同类文化的影响。这就为全面认识晋西南地区的古文化面貌以及与河南、陕西二省的文化关系,更重要的是为探索夏文化的源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参加调查的有席九龙、李林泉、张英俊、支应才、张国维等同志。绘图,武俊玲。拓片,李林泉。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